梦出发的地方
张继
作家张继
《农村大众》是我刚从事文学创作时期发表作品级别最高的一家报纸,也包括刊物。最早大约可追溯到1989年,作品的名字好像是叫《纳鞋垫》,写的是我一个远房姑姑纳鞋垫与婚姻爱情的故事。那时候我还是乡下小镇的一名通讯报道员,平常的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咱们报纸的“沃土”副刊,也喜欢上面的文章。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在“沃土”上发表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纳鞋垫》写好之后,在某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怀着忐忑的心情,鼓足勇气把稿件邮寄给了《农村大众》编辑部,然后就是每天关注着新来的《农村大众》。一周过去,两周过去了,“沃土”上面也没有看到自己的文章。那时候通信还远没有现在发达,甚至连一个方便的联系电话也没有,当然,即便有也不一定有勇气打。又等了两天之后,就把这事情忘了。可是,就在两三天之后,我在别人的办公室里聊天,忽然看到桌上一张报纸上赫然写着《纳鞋垫》三个字,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连忙把那张报纸抓在手里,果然是《农村大众》,果然是我的《纳鞋垫》,高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仔细看了报纸的日期之后,才发现稿子其实一周之前就发表出来了,只是投递员独独在我办公室漏投了报纸,真是既搞笑又悲催。
从此以后,我跟《农村大众》的联系越来越多。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一旦认准了一家报纸或者刊物,就会不断地去“骚扰”人家,有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总是首选寄给《农村大众》。在乡镇工作的几年,先后在《农村大众》发表过十几篇散文、小说还有随笔文章,同时也知道了编发我稿件的老师的名字,之前还一直认为他是一位女老师,但是在一次通话之后才知道他是一位让人尊敬的男编辑。
《农村大众》也对我这个最基层的作者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叫《拉魂腔》的稿件,是写我们当地的一个邻家妇女与一个唱地方戏的演员的故事,凄婉动人,只是篇幅有点长,三千多字。我犹豫再三还是寄给了编辑部,只是,我在稿件之外又附了一封小信,大意是,如果稿件可用尽情删减。让我意外的是,编辑老师将我稿件全文发了出来,而且还配了插图,让我感动至今。
那时候,《农村大众》还在“请进来走出去”方面做文章,会经常组织一些征文活动,并且通过评奖,让全省甚至全国各地的业余作者聚到一起,进行研讨、观摩、和采风。印象最深的是在淄博淄川搞的那届笔会,到会的有二十多人。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应该说也是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在会上不但见到了很多在报纸上看到的文朋诗友,最最重要的是见到了久久想见的副刊编辑老师。那位老师温文尔雅,书生意气,面相和善,一眼望去就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走近的人。在交谈中我还知道他的父辈好像也曾经是一家省内文学刊物的名编辑。
那次笔会,我们在蒲松龄故居夜话,在齐长城漫步,在博山瓷都徜徉,在临淄殉马坑沉思,吃饭、交流、以文会友……虽然往事已过多年,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后来,我离开了乡镇,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工作,给《农村大众》写稿的机会少了,看到她的机会也少了,但是对《农村大众》给予我的点点滴滴,从来没有忘怀。每当忆起,画面涌动,并且,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生动,那么感人!
《农村大众》是我文学创作的铺路石,是我文学创作的加油站,也是我文学梦出发的地方!
作者简介
张继,现供职于山东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编剧。著有长篇小说《去城里受苦吧》《乡村爱情》,中篇小说《流水情节》《黄坡秋景》《乡选》,短篇小说《杀羊》等和电影《男妇女主任》、电视剧《乡村爱情》,以及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遍地书香》等。
新闻推荐
从线上回归线下,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孤芳自赏”变成“欢聚一堂” 群众文化生活有序“回暖”
□融媒体记者路意疫情发生以来,为防止市民聚集交叉感染,公共文化场所一直是管理的重点。共享直播、网上授艺、电子...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