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故乡月也明

淄博日报 2020-04-08 03:06 大字

□柴洪舸

我从4岁随家人来到张店,一晃在这里生活了近50年。曾经感叹自己缺少归属感,是一个“漂”在外面的人。故乡之于我,是一个名词,是地图上似钢笔尖似的黑点。它目不可及,让心没有着落。

时常想故乡是什么?词典说,故乡就是家乡,是自己出生的地方。习惯上,中国人似乎又都把父亲,甚至祖父的出生地,作为自己的故乡,是老家,是个人档案里“祖籍”那一栏填写的地方。

老家离我遥不可及。血脉中,曾根深蒂固的所在,除了6岁回去,看堂兄用笸箩捕麻雀、钻进灶房拉过风箱外,似乎没有太多记忆。

不知不觉间,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参加工作,再也没有离开过张店。

这个城市的50年,如果让我回忆它的变化,似乎都在不经意间:大院对面的麦地拓出了西二路,人民路不断往北延伸,西三路改扩建的柳泉路不断升级,气派的淄博百货大楼拔地而起,我的母校原址成了最繁华的商业闹市区,收门票的人民公园化身为敞开式休闲绿地……

其实,我很喜欢张店顺溜整齐的路。南北方正,东西顺畅。路的名字凡南北向的,以中心路为界,西几路、东几路;东西向的又都是亲切有年代感的人民路、共青团路等。如我这样好掉向的人,去外地总迷路,在张店城区,就迷糊不了。

也喜欢张店的美食。记得儿时,三马路两侧,有几家美食店铺。东北村大集,靠近路口有个打火烧的,百十米外就能闻到诱人的肉火烧香;新华饭店有咬一口滋汤流油的灌汤包;像钻防空洞一样的米饭铺……这些地方都曾被父母领着去光顾过。随着商品大流通,小到衣服鞋帽、名特优商品,大到家用电器、家具;从过去几间平房的小商店,到如今装修精致、购物方便的商业综合体,各具特色的精品店,不时充实到张店的大街小巷。

还喜欢有人情味,又有包容心的张店人。

单说那些素不相识的人,都让我时时感动。

防疫期间,我在劝返点,向一位志愿者了解情况。曾问她是不是党员。她摇摇头。又问她,谁要求她来?她说没有,她是小区居民,小区的事也是她的事。我伸出大拇指为她点赞,她戴着口罩,眼角堆起细纹,眼神里还有一丝不好意思。

在另一个社区,一位穿红色志愿服的老者,颇惹眼。他精神矍铄,侃侃而谈。他70岁,近40年党龄。党徽别在胸前,很是自豪。为帮儿子带小孩,来张店居住,买了房,不走了。

每当执完勤回家,测完体温后,我都由衷对他们说:辛苦了。

看报道,张店52岁的廉光民,超负荷工作,倒在了岗位上。看报道淄博好多企业、个人,纷纷给湖北或本地防控疫线捐赠、运送物资。

看报纸,外地小伙在张店做快递2年,没碰上一次差评。他觉得淄博人很好,很宽容,想继续在这干下去。

看报纸,张店热心市民自己出资,为公交车站的长椅加了坐垫。看媒体报道,一位南方人,在张店卖馄饨30多年,不仅安居乐业,还跟很多吃他馄饨的人交了朋友。看新闻,张店越来越多企业、商户发起设立“爱心驿站”,为民警、环卫工、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饮食。

张店越来越多出现的蓝天更让我喜欢。那种碧空如洗的澄澈,会觉得自己也有跟天一样辽阔的胸怀。

人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生活了50年的城市,虽不是故乡,那轮明月却始终辉映着我。

新闻推荐

淄川:加快城乡环境整治步伐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记者谢丽3月31日,《淄博日报》三版“记者调查·曝光台”栏目曝光了淄川...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