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花口碗

淄博日报 2019-08-16 06:24 大字

□张伟伟

淄博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哥窑花口碗,高5.4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4.4厘米。胎骨呈土黄色,施白色釉,釉面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碗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为遮盖“紫口”的不美观,古人又在口沿处加一铜扣沿。此碗造型端稳大气,为哥窑精品。

各大博物馆所藏哥窑瓷器的造型以仿三代铜器为主,常见的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等。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开片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釉面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釉面被粗深或细浅两种纹线交织切割,纹线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几种釉色,表面满裂纹。哥窑瓷器胎质坚细,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多在口沿稍下处垂釉,形成略微凸出的环形带。因器物口沿处露出暗色胎骨而被称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瓷窑尝试仿宋哥窑之特色,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其绝艺。

元代孔齐的《至正直记》中较早地描述了哥窑瓷器:“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明初吕震等人撰绘的《宣德鼎彝谱》把哥窑与其他宋代名窑相提并论,有“柴、汝、官、哥、钧、定”之说。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记述:“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琉田今名大窑,是龙泉窑的中心窑场之一)。比陆深略晚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产地的记述。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司,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末,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南窑笔记》把两种传说合二为一,并对后世仿制哥窑的情况稍做记述。

综上文献所述,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的身世最为扑朔迷离。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在多处发现了疑似哥窑窑址,一是在杭州,二是在江西吉州,三是在浙江龙泉。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做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窑声名大噪而以之命名为南宋修内司官窑,应有穿凿附会的成分。而关于哥窑名称的来历,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为哥窑瓷器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元明清三代对哥窑产品的大量仿造恰恰能说明宋代美学的高峰。这种自然质朴的开片纹饰本是缺陷,但在宋人审美之下变成了一种艺术的美。宋人的艺术审美迄今难以超越。有关哥窑之谜还需要考古、文博专家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新闻推荐

争分夺秒重建电网 山村百姓踊跃“支前”

“大家都好生抬着,电缆不要着地,步子迈匀了。来!一、二,一、二……”8月14日,在淄川区太河镇西余粮村,近百号人行进...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