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硬件基础 提升软件内涵 高新区深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徐勐通讯员高梦倩马超
率先在省内实施学前教育补贴制度,累计补贴资金近9000万元,15000余名幼儿受益,有力推进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
出资540万元购买26辆国标校车,每年运行费用278万元由区级财政承担,实现了国办小学学生免费乘车;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工作在2016年第一批市十大改革创新经验推广推介活动中获全市第一名;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集团化办学改革入选2017年全市十大自主改革创新经验;在2017年全市教育满意度测评中,高新区教育整体满意度测评获第一名……
民生事业,教育为先。办教育就是保民生,办教育就是促发展,办教育就是强未来。近年来,高新区以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为目标,精准发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入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区内现有基础教育段全国文明校园1所,省级规范化学校7所,学前教育段省级示范园12所,教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软硬两手抓
促进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8年9月新学期伊始,高新区第三小学、第八小学师生分别搬进了新校区,这标志着高新区区内所有中小学校均搬入新校舍,初始年级大班额问题全部解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跨越。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近年来,高新区一手抓硬件夯实基础,一手抓软件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高新区学龄儿童人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大班额”现象突出。为此,高新区在充分考虑人口发展趋势及居住空间的迁移,结合城镇化推进程度、中小学布局规划和人口发展规划之后,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建设时间与建设顺序,并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学校建设。2010年以来,高新区累计投入20亿元新建高新区实验中学、高新区第一中学、华侨城小学和高新区外国语学校4所学校,改扩建淄博十一中、高新区实验小学和第六小学3所学校,重建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四小学、第五小学、第七小学、第八小学7所学校,累计增加学位13000余个,夯实了硬件保障。
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为此,高新区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集团内开展互动教学教研,形成了以强带弱、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明显。同时,在“互联网+”时代,高新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化解教育难题的手段,并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借助该平台,跨校网络教研、网上晒课评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课改成效。创客教育、计算机编程、3D打印、机器人等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形成合力
开创家校共育工作新局面
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为此,高新区突出体系化和信息化两大特色,深化家校共育新机制建设,系统推进“互联网+家校教育”工作,家长由“教育看客”变为教育的当事人,继而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者、协同者、促进者。
工作中,高新区开发建设了集专家指导、家校沟通、家长评价等为一体的家校共育网络平台,让家长方便快捷地了解学校工作,参与学校工作,通过家校共育网络平台获得丰富的家庭教育知识,与老师建立起无障碍沟通,与专家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成立了区、校、年级、班级四级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评教、家长参与学校重大议题研究等方式将家长请进学校共谋发展,让家长从站在学校大门之外的“教育看客”,慢慢变成学校教育的“同路人”,拉近师生、家校的距离。
细化措施
打造教育工作新常态
抓师资,强化教学质量;抓改革,强化教育优势;抓特色,强化教育品牌……一直以来,高新区不忘初心,立足实际,细化工作措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工作新常态。
高新区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从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等方面加强校长培训,通过组织校长到名校挂职锻炼等方式,打造专家型校长队伍。同时,实施新教师成长启航工程、骨干教师引航工程,提升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的专业素养,使师资配置更加均衡,各学段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合作教学为抓手,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指导学校开展“品质课堂”研究项目,开展深度备课、磨课、研课活动,探索教师高效教学和个性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征程万里云鹏举,勇立潮头唱大风。下一步,高新区将坚持问题导向,补齐教育短板,全力提升教育质量,为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砥砺前行,在惠民道路上行稳致远……
新闻推荐
为确保中秋佳节广大市民有一个亮堂的节日环境,淄博市路灯管理处集中检修力量对所辖区域内的路灯开展大检修。以火车...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