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路上的通信“心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邮电局大楼三楼的长途电话台机房▲1993年5月17日中心路邮电大楼▲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其中的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望历史的十字路口,不同风格、功用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看着时代的变迁。
有时,他更像一个含蓄的老者,悄声诉说心中的故事。
在城市的变迁中,无论他的毁灭或重生,带走的带来的却是整整一代人对其难以言表的怀念。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张店金晶大道(原三马路)、共青团西南角的这座老建筑——原邮电大楼。
“电话不如汽车快”
邮电大楼顺势而起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原淄博市邮电局局长张志远,听他讲述关于这座老建筑的故事。大楼刚建成,他是第一批在这里工作的老员工,这座大楼对他来说有很深的情愫。
“过去,淄博的电话数量还非常少,通信手段也比较落后,更多的还是依靠发电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市内电话打长途、电话不如汽车快\’。张老缓缓道来,在当时,张店要打博山电话,要长途台,得打长途。从市话要到长话,然后得挂号,挂上号以后等着,还不能马上要。有时候一上午这电话还不一定能要上,所以人家单位等不及的坐着车就去(博山)了,车到了以后电话还没来。通信手段的落后,严重阻碍当时的经济发展。
“为改变当时淄博通信的落后面貌,服务经济建设,经市委市政府决定,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1.9万门德国西门子EWSD程控交换机和意大利光纤通信设备。”张老告诉记者,但是面对体量巨大的通信设备放在哪里?于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三马路上的邮电大楼顺势而起。
承载力成为这座建筑设计核心
这座建筑是谁设计的?设计核心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联系到了时任淄博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工程师杨毓亭。一见面,杨老便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杨老工作以来设计的所有建筑。上面清楚地写着,“邮电大楼,设计时间为1972年10月,建筑面积为4380㎡,主楼中间为四层,两边为三层,楼体结构为砖混结构,楼板采用的是预应力空心板。”
“当时考虑到是为了安装大型通信设备,第一考虑的是承载力。”杨老告诉记者,这座楼跟其他大楼设计最大的不同就是楼板采用的是预应力空心板,这种空心板的承载力为200—300kg/㎡,一般楼体设计的承载力为150kg/㎡左右。
记者了解到,当时通信设备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邮电大楼建设非常迫切,杨老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设计完成,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却并不妨碍杨老在设计中凸显生活细节,例如,考虑到设备机器的高度,层高什么高度合适?插座开关怎样布置比较方便?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杨老看来也是设计之重,可以真正为人而设计。
1973年6月,杨老再次接到任务,要求在邮电大楼主楼的基础上设计钟楼。“那时的钟楼每隔一小时便会报时,老张店的人都听过。”杨老乐呵呵地跟记者说道。
通信“心脏”依然在“跳动”
前几日,记者再次来到这座曾经在历史岁月里扮演的重要通信角色的建筑。天有些阴,远看这座老建筑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中,或许他不再像往日那么夺目耀眼,身上也有了岁月打磨的痕迹,一副没落的模样呈现在眼前,与周围的高楼建筑也有点格格不入。
眼前是繁华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街道,来来匆匆的行人,或许没有人会注意到它,这座有了拥有了40多年岁月的老建筑,它就那样悄无声息地矗立在那里。钟声已不再,人也非当年。
但,那又怎样,或许有些容颜淡去,但它的职责却一直在延续。“现在这座大楼依然承担重要的通信任务,全市的通信控制中心还是设立在这里,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通信功能的心脏。”张志远告诉记者。
岁月的齿轮悄无声息地旋转着,时光如流水般匆匆逝去,在我们短暂浅薄的记忆里,只存留下来了有生之年的片段与破碎瞬间。而关于这座如今正在生活的城市,一座座建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如今,我们用文字,用照片来记录它,让它在我们的记忆里永不抹去。
总有一座建筑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总有一座建筑让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心存温暖。时光伴随着日出日落倏然而逝,城市的变迁不会停止,我们的记忆也不会消失。你对哪座老建筑有深刻印象,或者你曾听过一座老建筑的故事,欢迎拨打新闻热线3184500、8271110与我们分享,我们一起挖掘老建筑的故事,将历史定格成文字,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让淄博的每一步都留下印记。(晚报记者陈菲菲)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沙红翠孔晓文)-7℃!刚刚过去的周末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两天,伴随冬季来临公交车也要开始执行冬季时间了!昨日记者从市公共汽车公司获悉,淄博中心城区有6条线路改为冬季运营时间,分别...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