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程学远的33载“雷锋路” □文/本报记者 毕研华 王兵 鹿鹏 图/本报记者 刘炳友

淄博日报 2015-03-04 18:32 大字

从1982年至今,他33年如一日,利用班前班后的业余时间,相继到6个敬老院去义务照顾孤寡老人,为老人们义务理发7000多人次,同时陪老人聊天、过节,给老人过生日,为老人打扫卫生——

说起程学远,从淄川区淄城镇北关村敬老院、淄城镇敬老院、黄家铺乡敬老院,到张店区的马尚镇敬老院、傅家镇敬老院、房镇镇敬老院,从60岁到105岁的老人都很熟悉他。这些年来,每当这位身着警服的警官来陪自己唠家常、帮着打扫卫生、给自己理发洗脚,老人们都会觉得特别温暖舒心,时间过得特别快。

1982年一次无意中的聊天,让当年20多岁的程学远跟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33年间,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业余时间,他几乎都把身心放在了这些老人身上。如今已近60岁的他,心中仍经常惦记着那些老人们,还是一有空就去看望他们。

无论艰难与困惑、不管嘲讽与不理解,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让他有了这样一种坚守33年的执着?

33年的坚守,源于真情承诺

1978年7月,下乡知青程学远以优异的成绩被淄博市交警大队录取,并被分配在张店交警队工作。1980年他被调到淄川交警队上班。他执勤的岗位坐落在淄城镇北关村。离他不远处十字路口的几个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每天几位老人都聚在一起,或打牌,或聊天晒太阳。

当时交警上班执勤的时间相对较为宽裕,两班制。一次下班后没事,他就凑到老人身边,陪他们打牌、聊天,这才知道,这几个老人来自附近的淄川区淄城镇北关村敬老院,这是淄博市最早的敬老院,当时里面只有三位孤寡老人,分别是当时68岁的谭其富、78岁双目失明的刘佩山和80岁的周明珠。

老人最怕的是孤独。这位年轻人每个星期都会去两三次敬老院,使他们聚在一起多了不少开心的笑声,而程学远也从老人们的眼神中感受到,他们需要陪伴,需要自己。这样一来二去,他们彼此都走进了对方的心里,结成了忘年之交。

1982年程学远结婚了,把家安在了龙泉煤矿。年底的一天,寒风凛冽漫天飞雪。已经下班回家的程学远心里惦记着敬老院的老人,就顶风冒雪骑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敬老院。眼前的一幕让他非常痛心:双目失明的刘佩山老人住的房间北面窗户被肆虐的寒风吹开了,玻璃被震坏了几块,刺骨的寒风夹着雪花正呼呼地往里灌,刘佩山老人正瑟瑟发抖地在房间里摸索着找东西挡风。当时敬老院仅有的两个服务员也下班回家了。程学远赶忙从院子里找来纸板,先凑合着为老人挡住了窗户,熬过了这一夜。第二天一早,程学远赶紧骑车赶到镇上自己花钱割来玻璃装上。

回忆起这次经历,程学远几次潸然泪下,哽咽着说不下去。这次经历让他永远铭记在心:老人需要自己,自己有责任去陪伴照顾好这些老人。后来除了上班,他往敬老院跑的更勤了。

1984年3月,程学远在与老人们聊天时得知,淄城镇正在建敬老院,于是他就利用班前班后时间去工地义务劳动。当年10月1日,淄城镇敬老院启用,程学远从此又来到了这里,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洗脚,帮敬老院养猪、种菜,干些体力活。他从院长马立军那里得知,31位老人的理发成了一件头疼事。因为是给老人理发,镇上的理发师都不愿来,而老人们又腿脚不便,上门服务要收双倍的价钱。程学远知道后马上就接过了这个活,自小跟父亲学习的理发技术可以派上用场了。从此开始,他成了老人们的义务理发师。

后来淄川区黄家铺乡敬老院成立,他又跑去主动免费“承包”了28位老人的理发,从此,班前班后的时间不够用了,程学远就把节假日也都用在了为近60位老人的理发上。

当时96岁的老人沈文能激动地说:“我活了快100岁了,经过了满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从没有穿警服的警察给我们理过发,还是上门义务服务,说啥也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啊!”这些年来,每每遇到过年和节假日,知道有老人生病住院,他都千方百计去看望陪伴,并自费买上老人爱吃爱喝的东西。

毕竟他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两个敬老院他都是用业余时间来回奔波,有的老人担心他会坚持不下去。程学远知道后,对老人们承诺:不论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经常来看望你们,我会一直陪伴着你们!

33年的坚守,背靠家人支持

1987年春天,他调到了位于张店的市交警大队设施队工作。离家远了,离敬老院也远了,工作也更繁忙了。

当时,市交警大队设施队是山东省成立较早的一只专业队伍,不仅要负责淄博市当时各区县的道路交通标线施划和交通标志及信号灯安装,遇有山东省的重大项目还常常要到临近市县出差,往往一待就是一两个月不能休息。

程学远心里牵挂着那些天天期盼着他的老朋友们。离家远不能班前班后随时去了,他就利用一周一天的周末去,周末加班没空了,就利用晚上下班时间去,就这样程学远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张店、淄川和敬老院之间,从未请假耽误过工作。

采访中,他反复强调:“学雷锋做好事,首先得把本职工作做好。请假做好事、脱岗做好人,本职工作都不做好,那不行!”。

1991年,程学远先后被市文明委评为全市学雷锋标兵,省总工会评选为“山东省优秀公安干警”称号,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992年,他又被光荣地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对工作,程学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和良心。在设施队,夏天挥汗如雨,冬天寒冷刺骨,从他身边调走的同事几十个,可他一干28年。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大部分都已提拔到领导岗位,而他,一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警,没有任何职务。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孤寡老人。

37年的交警生涯,程学远一直坚守在第一线,直到2008年离岗前,他才被任命为副主任科员。他说:“荣誉已经够多了,我不要求什么。继续做好我的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为老人服务。”

对家人,程学远经常心存愧疚之情。在父母、妻子和孩子眼里,他几乎永远都没有业余时间,除去上班,他的世界里就只有那些孤寡老人。

他没时间陪老婆孩子逛街购物、逛公园看电影,也少有时间回老家探望父母,但淳朴善良的父母却不断鼓励他干好工作,多做好事。程学远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的一户赵姓邻居,家里揭不开锅,善良的父亲领着十几岁的他,挎着筐子在各村子里走街串巷帮着为赵家五口人要饭吃的场景。正是父亲的淳朴善良,耳濡目染地熏陶着他,影响着他的一生。

如今父母都已经过世,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恩情,程学远感慨万千,但同时,他更多地是自责,没有时间去更多地陪伴自己的父母,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懊悔。说到这里,他又一次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采访中,他老伴房信莲说:“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做好人做好事,所以他为老人去做奉献,我肯定全力支持他。家里的事我多干点,两口子之间,不会有啥怨言的。”

33年的坚守,爱心继续前行

在张店工作5年后,1992年,为了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学习环境,程学远决定将家搬到张店。在淄川工作的7年里,他们一家一直租房居住,短短几年时间就搬了20多次家。这些事他一直放在心里,从未对别人提起。

得知这一消息后,所有熟知他的老人们都很舍不得,但善良的老人们都知道,这些年程学远为了陪伴他们,自己牺牲了太多太多,也都很理解支持他的决定。

为了不耽误老人们的理发,程学远提前半年就为敬老院买来理发工具,手把手地教会了院长和服务员。他说:“都是多年老朋友了,教会了服务员,我离开也放心点。”虽然家搬走了,但程学远仍然会时不时地回去看望他们。

家搬到了张店,程学远还是没闲住。刚把家里布置好,老程又主动上门联系上了马尚镇敬老院。马尚镇敬老院只有3名孤寡老人,习惯了忙碌的程学远,又到更远的傅家镇敬老院,承担起了为老人理发的工作。2015年春节前,程学远又来到了房镇镇敬老院,把自己的爱心阵地扩展到了第6个。

“房镇镇敬老院已经去过两次了,第一次去是跟他们敬老院聊了聊,看看他们需要什么帮助,第二次去除了义务劳动外,还给14名老人理了发。元宵节过后,又该去第三次了。”程学远说:“只要能干过来,我就要尽可能多地去帮助那些孤寡老人,让他们晚年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不孤独地离开”。

敬老院里的老人“走”了一个又一个,来了一拨又一拨。33年间,程学远用坏了的理发推子有13把,有的梳子齿已经磨坏了很多,骑坏了3辆自行车和电动车。

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做好事的程学远,经历了太多太多,这其中,有赞誉褒奖,鼓励支持,也有冷言冷语、挖苦嘲讽。曾经有朋友嫌弃他经常给老人洗脚的手脏,回避了跟他握手……时间久了,他已经习惯并淡然了。

“我愿意跟老人们在一起,听他们诉说,跟它们聊天,去陪伴帮助他们。这些年我送走了不少孤寡老人,能让他们在晚年多一些快乐,我觉得很值,其他的,都不重要了!”程学远感慨地说。

33年来,程学远执着的足迹从淄川区延伸到张店区,交通工具从骑自行车换成了私家车,理发工具也从手动换成了电动。但一直没变的,是他那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热情和执着,他用自己平凡的行动演绎了一曲尊老敬老的赞歌。

33年来,每次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程学远都是身着整洁的警服。他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我做好事就是要为身上的警服和头顶的警徽增光添彩!

出生于1957年的程学远,而今也已年近60。但他却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为别的,只为了老人们那期待的眼神!

3月3日,程学远在张店区房镇镇敬老院,为张乃英老人理发。

2015年春节,程学远来到淄川区淄城镇北关村看望老朋友、当年淄城镇敬老院第一任院长马立军老人。

新闻推荐

努力打造企业诚信文化品牌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