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与何振梁先生的两次邂逅

淄博日报 2015-01-09 18:35 大字

□本报记者宓家峰

1月4日晚,因忙于其他事情,直到晚上11点左右才习惯性地看一下新闻。突然,一条重磅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体育外交家\’、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5岁。”

当时,我有些惊呆了。随后,各种消息,尤其是新华社发布的确认消息,让我知道,这是真的。

作为一名自称“北京奥申委最年长的志愿者”,何振梁把一生贡献给了奥林匹克事业,并动用自己的全部能量为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立下首功。看到五环旗在中华大地上飘扬,看到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理念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被中国人点赞和传承,何振梁梦想成真,夫复何求!

天妒英才,何振梁先生没有等到北京申办冬奥会揭晓的时刻就驾鹤西去,让人唏嘘不已。

十三年前的邂逅

作为淄博日报的特派记者,在这些年的外派采访中,不管是亚运会还是奥运会,我都和何老有过短暂的交集。现在回想起来,何老在让我肃然起敬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怀念。

2002年9月,我作为淄博日报特派记者赴韩国釜山,采访第14届亚运会。这届亚运会上,有淄博射击选手杜丽参加比赛。

10月2日那天,天气有些阴沉。亚运会射击女子气步枪团体赛决赛是在与釜山相邻的昌原市举行。坐在去昌原射击中心的媒体班车上,记者心情有些激动——此前,杜丽和队友们在国内的选拔赛上的成绩,已经与金牌“零距离”。“能不能为淄博拿块金牌呢?”“一定要拿一块,要不稿件怎么写呢?”自己对自己说道。

第14届亚运会射击女子气步枪团体赛决赛开始后,杜丽和队友们一路领先,最终,中国射击队以1194环的成绩,打破了1190环的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

当时,颁奖的地方是射击馆后面的绿草地。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在被工作人员整理着,负责拿金牌的礼仪小姐在站队等待颁奖开始。

“那不是何振梁先生吗?”

“他难道来颁奖?”

“估计是。没见到别的颁奖嘉宾啊?”

……

在颁奖场地外的媒体区,几位老记者七嘴八舌地谈论着。

因为是颁奖环节,没有几家媒体采访。在现场的媒体记者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还有我——淄博日报记者。

当时,我离何振梁先生就3米左右。再仔细看这位老人——花白的头发,大大的眼镜,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样子。“这真是何振梁先生!”“这就是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最大功臣?这就是有‘中国体育外交家\’称号的何老?!”

初次出国,就遇上这么大的名人,心情真得很激动,手脚都有些不由自主地在抖。

也不知道出了什么情况,颁奖迟迟不开始,颁奖人员都在等待着。

这时候,我身旁央视的一位女记者率先跑到何振梁先生的身旁,对他说:“何老,您好,我能和你合个影吗?”“好啊!你是哪个媒体的?”“何老,我是中央电视台的。”“奥,中央电视台的,不错。”

此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两位男记者又“逮着”机会,上去合影。

“你是哪个媒体的?”“何老好,我是《人民日报》的!”“奥,人民日报的记者,不错。”

“你是哪个媒体的?”“何老好,我是新华社的!”“奥,新华社的记者,不错。”

眼看稍纵即逝的机会就在眼前,等三位媒体“粉丝”撤到一旁,我鼓足了勇气,迈开了依旧颤抖的双腿,凑上前去,对何振梁先生说:“何老您好,我能和您合个影吗?”

“你是哪个媒体的?”“何老好,我是《淄博日报》的!”“奥,《中国日报》的记者,不错,不错。”

或许是激动,或许是普通话不标准,或许是淄博口音的问题,或许是“淄博”和“中国”的读音太近,或许是这样的国际赛场上,何老下意识地认为“我”应该是《中国日报》的记者!总之,何老没有听清楚我是《淄博日报》的记者,把我当成《中国日报》的记者了。

我有些着急地马上更正何老的回话。“何老,我是《淄博日报》的!”我怕何老不知道“淄博”,特别将“淄博”加重了读音。

“淄博,喔,我知道,我知道。”

“您一会儿要颁奖的金牌运动员杜丽,就是我们淄博的选手。”

“是吗?很好,很好……”

这时候,现场颁奖程序开始,14届釜山亚运会的主题会歌《welcometobusankorea》(《欢迎来韩国釜山》)响起,何老在礼仪小姐的带领下,走过去为获得了这个项目前三名的运动员颁发奖牌。

在何老颁奖的时候,我正在翻看刚才和何老的合影照片,“挺好的”自言自语道。说来也怪,拍完合影,手脚都不抖了。

王义夫、杜丽也“追星”

其实,何振梁先生现身颁奖现场,不光是国内媒体的记者感到兴奋异常,就连参赛的中国运动员和被颁奖的获奖选手也都“追星”。

“赶紧的,快点……打开镜头盖……”说这话的是现任国际射联副主席、中国国家射击队副领队、总教练,曾参加过六届奥运会的著名射击运动员王义夫。

釜山亚运会上,王义夫还是射击运动员的身份。在当天进行的釜山亚运会射击比赛中,王义夫以663.5环的成绩,获得男子50米运动手枪个人赛金牌。当时,何振梁为王义夫颁奖。

或许是嫌颁奖时的合影在自己的相机中“没有”,颁奖仪式一结束,王义夫有些按耐不住。赶紧地拿出自己的相机,想让其他队友帮着拍一张单独和何老的合影。或许是太着急,他的队友竟然不会使用他的高级相机。这可让王义夫有些着急,颁奖完毕后,何振梁先生马上要离开,参加其他的活动。

“何老,您好,能和您再单独合个影吗?”

何振梁紧握着王义夫的手说:“好啊,你可是中国的英雄啊!”

“你要继续为国争光……”

“感谢何老的鼓励,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

“1、2、3,‘茄子\’。好了,好了”。王义夫的队友说着。

这个时候,在一旁贴身服务的工作人员在提醒何振梁先生。

尽管有很多队员还在等着合影,但是何老的时间实在不允许了。何老有些歉意地朝大家挥挥手。

“要是我积极一点就好了。唉,就差那么一点点。”脖子上挂着金牌的杜丽,因为没有合影,有些遗憾地说。

“何老已经给你颁发金牌了,媒体会有报道的。就算合影了。”记者安慰说道。

看着何老离去的身影,杜丽把玩着脖子上戴着的金牌,有些惆怅,更有些遗憾。

“要是不行,我给你作证,你这枚金牌是何老颁的奖。”记者指着杜丽脖子上的金牌,然后让其他记者帮着拍摄了一张和杜丽的合影。

与第二次合影失之交臂

2004年,那是我第二次出国,也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采访。在远隔万水千山的希腊雅典,没有想到的是,我再次和何老相遇,只是这次距离有些远——我在文字媒体工作区,他在场内为获得雅典奥运会金牌的山东省女子举重运动员刘春红颁奖。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记者的老朋友、《大众日报》文体新闻部原主任、著名记者于锋向我介绍,这次何老为刘春红颁奖有些“歪打误撞”。

“其实是不该何老给她发奖的。”“那几天何老看了好几场比赛,老是没拿金牌,心里很不舒服。那天他和老伴到奥运村植树回来后,何老建议一起去看看女子举重。何老说这可是中国的优势项目。来到赛场后,因为他是临时决定去现场观看比赛,所以大会没有安排他坐在主席台最前排。他们俩就在主席台的第二排坐下了。当刘春红夺得冠军后,应该给她发奖的国际奥委会的官员,因路上堵车来不了了。竞委会临时决定请萨马兰奇发奖。萨马兰奇连连摇头,说让何发奖最合适了。竞委会的官员赶紧电话请示奥委会主席罗格,罗格也认为他是颁发此奖项的最佳人选。就这样,何老被临时抓了官差。”

据说,国际奥委会对颁奖的嘉宾是有严格要求的,不仅要着正装,而且要把国际奥委会的五环金质奖章挂在胸前。“那天本来没有安排颁奖,所以何老只穿了一件浅色的西装,也没扎领带,幸亏老伴把领带给他带着。就这样没着正装,也没佩戴奥运五环金质奖章,临时客串了一回颁奖嘉宾。把这枚金牌颁给了山东姑娘刘春红。”

而何老颁奖的这枚金牌,也是山东省那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二枚金牌。那届希腊雅典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中国代表团的首枚金牌由淄博市的著名射击运动员杜丽摘得。

当时,我还以为何老是射击竞赛委员会安排的颁奖呢!因为忙于写稿件,也没赶过去和何老合影,与何老的这次合影失之交臂。

记得新华社著名体育记者许基仁在对何振梁专访的时候,有一段他的答话后来写在了《此生无憾》的稿子里:“有人对我讲,北京成功了,该为你记功。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功利可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能看到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我已很满足了。北京申办成功后,我只想好好休息休息。”

在何振梁去世后,国际奥委会随即发表声明,表达“巨大的悲伤”。声明说:“国际奥委会向何振梁的家人表示最深切的慰问。国际奥委会主席已经要求国际奥委会旗帜降半旗3天向这位伟大的奥林匹克人致敬”。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何振梁帮助奥林匹克运动更加了解他的国家、中国人民和(其)杰出的文化。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失去了它最热忱的大使之一。”

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5日下午发布了《何振梁同志讣告》,称何振梁先生的遗体送别仪式定于2015年1月10日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借用媒体同仁的话:何老不朽!好人走好!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图为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上发言。

2004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28届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何振梁(左)向获得金牌的举重运动员刘春红表示祝贺。

本文作者在韩国昌原射击中心与何振梁合影

新闻推荐

全市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和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强调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重大责任提升基层党建和人才工作水平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