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淄博,五座高峰壮河山

淄博日报 2015-01-23 18:34 大字

□张福信

管仲,

辅佐桓公成霸业

管仲(公元前725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管仲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管仲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后太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齐国内乱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在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亲率30兵士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当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后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孙武,

一部兵书决胜负

孙武,生于约公元前552年,字长卿,汉族,后人尊称其孙子、孙武子,具体的生卒年月不可考。孙武的远祖既不姓孙,也不姓田,而是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陈公子完,为避内乱,逃到齐国,赐姓田氏。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是孙武的父亲。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毅然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

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尔后,夫差败齐,与晋争霸,取得霸主的地位。孙武至此,悄然归隐。

孙武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还留下著名的《孙子兵法》。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

荀子,

开创赋体之先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荀子祖籍古荀国,现今新绛县北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不仅是我国儒家之集大成者,也是百家之集大成者。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300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32篇。对于这位植根于齐国大地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稷下学宫最卓越的学者,毛泽东曾评论道:“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也算。”又说:“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的。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然而,荀子与其他诸子所不同的是,他除了写下流芳千古的政论文外,还首创了以赋为文体的五篇文学作品,开创赋体文学之先河。这就是:《礼》《知》《云》《蚕》《箴》。同时,还撰写了《成相篇》,成为我国说唱文化的奠基人。

王士祯,

引导诗风神韵

时隔1900多年后,在古老的淄博大地,孝妇河畔,又耸立起两座巍峨的文化高峰,这就是下游桓台的王渔洋、中游淄川的蒲松龄。虽然他们的人生活动轨迹不同,一位是官运亨通,一位是屡试不第,但他们在文坛上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异曲同工。

王士祯,山东新城人。祖父王象晋,明万历进士,曾任浙江布政使。父亲与敕,清顺治元年拔贡,官至国子监祭酒。王渔洋顺治十五年进士,十六年授扬州府推官。康熙三年,升礼部员外郎。十七年授侍讲,旋转侍读。十九年迁国子监祭酒。二十三年迁少詹事,奉令祭告南海。二十九年充经筵讲官,并国史副总裁。三十三年,充《渊鉴类函》总裁。三十五年,奉命祭告西狱,西镇,江渎。三十八年,迁刑部尚书。四十三年,坐事革职。五十年卒于家,年78岁。

王渔洋自幼聪颖超人,有神童之誉。8岁能诗,12岁能赋,15岁出版第一本刊物《落笺堂初稿》。24岁时,与诸名士云集于大明湖,举办“秋柳诗社”。他触景生情,即景作《秋柳》诗4章,大江南北,一时不胫而走,文士纷争唱和不下数十家,从此诗名大噪,为后来在诗坛上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后来,他在诗坛上独创诗论“神韵说”,应康熙之命,择取自己诗作300首为《御览集》呈上,诗歌的秀雅与温厚进一步赢得最高统治者的欢心,从此受到格外恩宠,屡屡得到亲笔字画的赏赐和康熙专门为他写的“带径堂”、“信古斋”两堂额。能蒙皇帝如此垂青,是封建社会文人中不多见的,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从而宦途通达,其诗起了相当的辅助作用。其诗得到了皇帝的褒扬,进一步确立并稳固了诗坛领袖地位,引导了一代诗风。

一代诗宗王渔洋,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等。

蒲松龄,

孤愤见《聊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媚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情感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史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故而蒲松龄被推崇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这五位历史文化名人,犹如五座巍峨的高峰耸立淄博大地上,为家乡增辉,为山河壮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淄博人有所作为。

孙武画像于受万绘

新闻推荐

淄博市首个危废处置中心试运行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