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樊萍工笔花鸟画精品展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节选)

淄博日报 2014-12-05 18:38 大字

樊萍个人简介

樊萍,笔名宣廷,山东淄博人。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陈绶祥先生。曾任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中央民盟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家画院副院长,山东省当代工笔画院院长。

2000年,参加中国美协“新时代中国画大展”,作品《绿荫》获优秀奖。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画大展”,作品《葵花群鸭图》获优秀奖。

2001年,参加中国美协“国魂杯大展”,作品《岁老根尔壮》获优秀奖。

2002年,参加中国美协“纪念毛泽东讲话60周年大展”,作品《榕树绿叶隐歌鸟》获银奖。

2006年,出版专著《花鸟画名家——樊萍》,并赴香港举办画展。作品《群鸭图》获“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学术奖。

2007年10月22日,作品《清晖雁荡》在香港中华艺术馆“成名翰墨艺术精品展拍会”以41000港币落槌;作品《鸣泉》以40000港币成交。

2009年,南京秋季当代书画专场拍卖会《群鸭图》,以22.4万元落槌。

2010年,被《书画鉴藏》选为“2010年当代最具收藏投资价值的花鸟画家”。

2011年,创作十米长卷《百鸽图》。同年,国画作品《冰清玉洁富贵多姿》四条屏在“北京保利第15期中国画精品拍卖会”以人民币20.7万元落槌成交。

2012年,国画作品《白玉兰》,在“北京保利第18期中国画精品拍卖会”上以人民币32.2万元落槌成交。作品《鸽鸣林》在“江苏九德2012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以48万人民币成交。

2012年9月,在山东淄博开元美术馆成功举办“白鸽寓神采丹青诉心声——樊萍从艺四十年作品展”。

2013年,参加“水流花开”——中国工笔女画家全国巡回展临沂展。同年,作品《祥鸽凌波图》,在北京保利第23期拍卖会,以21.85万元落槌。

2014年3月,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女画家协会,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的“春之韵”马年海峡两岸女画家精品展。

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省部级大型展览,并有30多次荣获艺术奖项,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出版个人著作8部,发表重要论文20余篇。其中近年来撰写的《试论述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格》、《新传统画家的自我审视》、《黑白·构象》以及《工笔花鸟艺术的精神投映与意境生成》等多篇论文引起了业界同行的广泛好评与赞誉。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这次中央开会,主题就一个“拿作品说话,作品定身”。这可能是我们下一阶段美术界发展的整个态势。学术永远是中国美术界的正宗,不在学术这个体系内混,你休想混出来。这就是我的一个原则。最重要的是作品。所以今天看樊萍这个展览我有一个切身感受:和昨天文化部会议的主题可以接近,结合起来看,就是说以后中国文艺复兴靠什么?就靠樊萍这样扎扎实实的数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的艺术家,画出大作来,像这样的作品,我觉得这是正宗,这是关键,这是核心,这是中国美术的脊梁,这个路线,这个方向不能丢。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我几年前给樊萍写过一篇评论,叫“诗性的升华”。当时的印象,觉得樊萍的文化修养比较全面,比较吃苦,不光是会画山山水水,陶艺也做得出色,在淄博做陶艺,还搞教学,再有就是出过专著,给学生写过教材。她追求雅,追求韵。雅和韵,就是遵循中国花鸟画的传统,但是也吸收了西方的东西,她在光影和色彩方面吸收了西洋画风格。樊萍的画基本上也是传统的,尤其是我今天看了她的画展不像现在流行的这种花鸟画那么艳丽,她好像不知什么时候故意“做旧”了,底色好,笔墨也好,看起来比较传统,带有一种古雅的气息,我想这跟她多年的文化修养都有关系。我特别喜欢她那种纯水墨的花鸟。我觉得她这个纯水墨花鸟,可能更符合她的个性。包括稍微带一点色彩,比如一楼拐角那幅大树根下有几个鸟,已经不是我们印象里完全工笔的概念,有点小写意的味道,那个树根和鸟的组合很好,虚实、空间处理都特别好,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而且,那些纯水墨的花鸟更显得古雅,没有色彩的干扰了。

■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对樊萍的作品进行讨论的话,就是要把樊萍工笔花鸟画放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一个是传统工笔花鸟、传统重彩工笔花鸟发展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对她作品进行考察的背景;还有一个,就是在现在工笔或者是重彩每一次在一些重要展览上总是战胜了写意和水墨。这是当前的一个现状。在这个背景上来看樊萍的花鸟画,毫无疑问,她对传统继承得比较到位,你看她的用线,这个铁线,这种金石的味道,这些白描,如果没有相当的功力,如果不是在很沉静的心态下,是画不出来的。

■唐辉(《荣宝斋》杂志主编、荣宝斋出版社社长、荣宝斋画院常务副院长)

我觉得应该说在她这个年龄段里面是画得非常好的,基本功也非常得扎实,画面的这种完整性,包括整个绘画的效果上,都非常得好。我觉得从樊萍的作品里头,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工笔画是不是我们一定要拿“工笔”这个词去界定它的技法,因为我觉得从古代来讲,古代画家没有分什么工笔、写意,所谓工笔、写意,都是根据描绘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实际上工笔画里边,它真正蕴涵的那种生命力,不是“工”,而是“写”。这个“写”是用工笔一种相对较细的办法去把它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写意画里头,实际上有工笔的那个部分,就是说工笔画里头一定要有这种写意的精神,包括在用笔上。

■萧玉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今天仔细地看了看她的作品,昨天晚上看了她的画册,我觉得画得很生动,她是一个善于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发现美的画家。不管是热带雨林系列,还是画鸽子、鹅这些禽鸟,她都有很独到的表现。我特别喜欢她画的鸽子。画鸽子的名家确实不少,但是真正画得很生动的并不多。现在看一些青年画家画鸟,飞翔的鸟,很多结构也不对,翅膀看起来都格式化了,不太生动,或者说不准确。她画的这种飞翔基本上是没有人重样的,画得是很生动的,所以我说她是一位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画家。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提升为作品,这是很值得提倡的。

■朱全增(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真是没想到,山东美术界又一颗新星诞生了!樊萍老师真是不容易,用我的话来讲,能够做到今天这样,做得这么突出这么优秀,这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一个月以前,我在山东青州学术研讨会上遇到了郑工老师,我说当下所有的学术研讨会,评论文章都是好的,都是正面的,从来没有听到批评的声音,其实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吗?我认为不是这样,作为我们学术评论,评论家们,更能够把真正的艺术的真谛和发展的主流能够说出来,说给大家,不要老是一种好的声音,听不到批评的声音,当时我跟郑工老师也作了交流,但是今天我非常愿意听到好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樊萍老师她本身做得好,她的功课做得好,她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是做得到位的,在这里应该提出我们正面的表扬,也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为我们山东推出了这颗新星,我在这里也代表樊萍对大家的评论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刘万鸣(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室副主任)

樊萍对工笔画技法的掌握,对笔墨精神内核的理解,体现出比较高的造诣。她认为风格化体现了内在的东西,是一种静穆,是一种安逸。无论是她的用色,还是用墨,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沉静。当然这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个女画家内心细腻的一面。

■张立辰(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

当今画坛比较浮躁,比较功利,能有这样比较沉静、下了很大功力的中国画工笔创作,我觉得十分难得。她的画,表现了一个中国画家应合文化的理论和平静的心境,这种心境非常重要。她能够深入地对中国画进行研究,我觉得这一点表现得比较突出。比如线条,是遒劲的不是僵硬的,是有轻重缓疾变化的,是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因此是有生命力的;画面感觉比较稳重,优雅,文气,避免了那种浮躁气和俗气。

■陈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学位委员会委员)

我认为樊萍很切合我说过的一句话:“从艺之道,执迷有悟。”这两点,我觉得她做得很好。“执迷”,就是非常着迷,她对绘画对创作非常地迷恋,非常执著。但光是执迷,光是用功,未必能画出很好的作品。很关键一点,就是要有悟性,我觉得樊萍就很有悟性。她这个悟性,体现在她的技法熟练到某种程度的时候,马上思变,能够想办法变化,能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语言,你看她兼工带写,画了一段重彩,又画了黑白灰,毅然不断地否定自己,使自己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最后,她是以追求一种境界为她的语言来进行摸索。我觉得这一点,作为一个画家是很需要很需要的。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中国书画》副主编)

看了樊萍的作品以后感到很吃惊。首先,感觉她的画气味好。她的画第一印象,用谢赫的画来讲,就是“气韵生动”。这四个字,一千五百多年来大家都这么追求它。龚贤论山水,第一是“气韵”,第二是“笔墨”,第三才是“丘壑”。那么,拿到花鸟画来讲,也是第一是“气韵”,第二是勾线和染色,第三才是画的什么鸟、什么花。樊萍的画,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她的白描,不但灵活有力地用了这种勾线,还用了蘸笔,有干湿,有快慢,有缓疾。另外,正如王镛刚才说的,非常欣赏她的水墨的那批画。我认为这一次展览,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一批水墨工笔画。我感到樊萍作为一个女画家,很有灵气。我特别喜欢她画的榕树鸽子,榕树的根,吸收了写意中国画的笔法和色彩,鸽子画得绒绒毛毛的,很有生命力,白色的脖子和榕树根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鸽子重点表现翅膀和尾巴,口呢,表现它的喙,就是嘴,和它的眼睛,鸽子的脖子是相对省略的,一般多用线勾。总起来看,她的画不僵不死。就是画不在大小,也不在你的颜色轻重,而在于它的格调。格调的话,叫清新雅健。这四个字如果能做到,就是一幅好的工笔画。樊萍的画,猛一看不当回事,但越看越有味道,她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委员会主任)

樊萍的工笔花鸟画,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温润、柔美、和谐、大方,它统一而整体,她的视角讴歌了生命大美的生机勃勃。所以,她的画应该说很有生活气息,也有生活情趣。我觉得她是在踏踏实实地创作,这值得我们学习。这是我的总体印象。我觉得樊萍有一个优点,就是她这次的展览亮出来的三个部分:一个是线描,白描;一个是凹凸晕染法;第三个才是她着色的创作。我觉得前两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她这个造型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此说,她是有生活的。她的画给我们当前画坛一些提示,就是生活基本功不能缺,看照片画出来的东西是撑不住的;再一个就是她认真做学问,她才五十多岁,希望她对绘画视觉进一步思考,再拿出精品,拿出力作,提高品格。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委员、《美术观察》杂志编委)

和樊萍见过几次面,但是没有看过她的多少作品,这一次是大开眼界了。我觉得樊萍修养是比较全面的,她是大处着眼,从工笔重彩出发,她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工写结合,比如那张后面有树根的画;另外一方面呢,她就往白描方向走,她是两个极端设定以后,在这个领域中间她基本上是扫描了一遍。在这样一个比较宽阔的视野当中,在广泛的涉猎当中,她其实有一种独到的思考。这种思考,我就想到了,就是工笔画在历史上有哪些局限性。其实这个问题对一个画家来说很重要,你从哪里突破,你从哪里有所成就。我看到樊萍画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但大家看樊萍画的时候,恰恰就觉得她在她的工笔画当中能够透露出一种生气,而这种生气是怎么来的?我觉得她能够表现出对象的一种生动的气息,这种气息通过用笔、用墨、渲染、勾勒等种种技法透露出来,包括对对象的一种形体的把握,比如像生活细节,她能够呈现出来,我觉得这需要她对对象观察的一种敏感度。其实画家的天分如何,你就看他敏感度如何,对细节的把握如何。时间关系,我就谈这些吧。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委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秘书长)

我总结了三个“不”字:第一是樊萍的作品不欺世,第二是不趋时,第三是不媚俗。先说“不欺世”,她是实实在在地真心把一份艺术奉献在观众面前。第二是“不趋时”,因为现在工笔画界确实是有一阵风,就是灰蒙蒙,有的画得太淡,太灰,太薄,印画册都印不出来,而樊萍没有趋这个时。第三是不媚俗,她画得不甜,也不是花花绿绿的,她整个就是按照中国工笔画传统的包括一些文人画的趣味,而文人画特别讲究高雅,她把文人画的这种精神吸收到她的工笔画里边了。

■丁宁(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

我觉得樊萍这个画展非常令人振奋,因为我以前听过一个花鸟画家说过他的苦闷,就是花鸟画平常不怎么引起人的关注,花鸟画跟其他画种比起来好像比较弱,那么今天有这么一个个人的画展,楼上楼下这么集中展示一位女画家有探索性的作品,这是让人兴奋的。我说她探索,是因为看到作品从小的尺幅到大的巨幅,从灰黑色调到绚丽多彩颜色的布局,工笔画是一种光影的经营,我觉得这是艺术家里做出的一个非常有成绩的探索。

编者按:2014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画院会议室,对于画家樊萍而言,是自己人生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是绘画道路上一个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在自己即将迎来60岁之际,自己的画作走进了北京神圣的艺术殿堂,走进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这对一个画家来说,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实力的象征,更是梦寐以求的一种荣誉。而这场学术座谈会,对于画家樊萍的创作来说更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当代美术界的权威专家学者对她画作的解读、对她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以及在今后创作上提出的指导性建议,更是弥足珍贵,意义非凡。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樊萍女士将会以此次展览为转折点,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出来,达到艺术上新的高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樊萍·2014·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史上将永远铭记这个重要时刻。

新闻推荐

崇文重教民生为源 ——罗村镇大投入促进教育大发展工作侧记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