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画如其人 田园踏歌 学者杜煜谈齐辛民的艺术人生

淄博晚报 2014-09-16 17:10 大字

□晚报记者李光桢

现工作于张店区文化出版局的杜煜第一次见齐老,还是他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就读于淄博师专的时候。“那时我们中文系参与组织了学校的首届书画艺术节,作为当时已颇负盛名的齐老接到我们的邀请后欣然应允,并捐献出自己的作品予以支持,体现了对后学者的希冀与关心,让我们很是感动。”自那时起,一位和蔼长者德艺双馨的大家风范,便深深地镌于他的记忆中,日久弥新,莫不敢忘。因此,对于此次接受采访,他的态度是“带着敬畏之心的诚惶诚恐”。

在杜煜的印象中,90年代初期,齐老在鲁中地区书画界的声名日隆。彼时他作为淄博市书画界的中坚力量,其上承陈伯鸣、王一川诸前辈,下启杨子江、马硕山等后辈,为将淄博市的书画艺术推向全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有益的影响。

“齐老的一生,是苦学的一生。”杜煜由衷感言。他至今还记得曾见过齐老画作中的一枚肖形印。印面创意源于诗句“锄禾日当午”——一位农夫于烈日下在农田挥汉劳作。“齐老原名为‘新民\’,后改为‘辛民\’,这也是他一生苦学的佐证吧。”

虽然自学生时代便领略了齐老的风采,但此后杜煜并与齐老没有太多的交集。尽管如此,在他的书桌案头,这些年来但凡齐老出版的相关书籍——或朋友赠予或画展所得,都悉数尽有,且悉数认真拜读。“齐老在考入山东艺专后,得遇于希宁、关有声、黑伯龙,特别是张茂才先生,委实为是人生一大幸事。”他一语中的。

特别是当杜煜得到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被誉为“大红袍”的《近现代名家画集》系列之《齐辛民画集》后,更是瞠目结舌——“以七十多岁之高龄,创作出如此高质量、大数量、创意新,且不乏巨制的作品,其创作激情不可想象!”正是从这一册册画集中,他得窥齐老艺术轨迹发展变化的每一步。像齐老的代表作《看新磨》、《朝晖》等作品,是哪一年参加什么样的展览获了什么奖,他都如数家珍。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一定有其标志性的作品或体裁作为支撑。翻开齐老的‘大红袍\’画集,其在不同的年代都有相应的代表作品问世,从小鹿、猫咪到熊猫再至小羊,每每认可度极高。这在全国花鸟画研究领域是不可回避的。”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在杜煜看来,严格意义上来说,80年代后期齐老始将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定为了今后主攻的方向。自2000年齐老到北京发展至今,是其艺术创作的爆发期。在北京得以接受当今国际最前沿的艺术资讯,得以结识国内诸多艺术大家和美术理论家,得以于周韶华、贾浩义、汤文选等同阶画家交流切磋,互勉共励互为支撑共同进步。还有,便是近年来多次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成功办展,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固的艺术创作交流的平台。

“齐老画作气象宏大,气势壮阔,阳刚方正,画面呈现天真烂漫,从不拒人千里之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堪为一田园的歌者。其晚年绘画多用侧锋,恣肆纵横,苍润相宜。满构图、大墨块、重色彩的运用,浪漫而热烈,丝毫不具一丝暮年之气。而且,其擅于从多领域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无论是剪纸、山水、人物,还是书法、剪纸、年画等无不涉猎,且成绩斐然。同时,对西方绘画现代艺术观念的关注与借鉴,也让他受益匪浅。从而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齐家样\’。”

齐老晚年常说的两句话,让杜煜深有感触。一是“也学白石衰年变”。体现了齐老主观上的创新变法能动性——不囿于成法,以宽阔之胸襟,不断求新求变,突破自我。另一句是“成名难,成功更难。”——历代前贤在花鸟画的创作中,已达到了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再创新突破,委实不易。这注定了是一条艰辛的路,一条寂寞的路和一条属于勇者的路。

“我一直在思考齐老以近80岁之高龄如何做到老而弥新、老当益壮?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这是其胆魄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结果——兼收并蓄的宽博胸襟,意识超前的创作理念,学贯中西的活跃思想,让他从未止步。因此,我们深信齐老的‘衰年变法\’定会越变越精彩,给予我们更多的惊喜,给予艺术界更多的启示与思考。”

杜煜,1970年生于山东滨州,199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供职于张店区文化出版局。先后主编《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齐风鲁韵---赵长刚、燕守谷、于明诠、邵岩书法集》(荣宝斋出版社)等书籍。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策划专业书画展览活动数项。

新闻推荐

市“双创”办第一次全体人员会议召开 “两城”同创改善环境比守护荣誉更重要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