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石门乡的日子里

淄博晚报 2014-08-10 17:14 大字

□鹿奉俊

1986年12月初,博山区委突然任命我为石门乡党委书记,并要求三天内报到上班。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想不通,我参加工作十一年了,先后在博山四个公社(镇)任过职,刚从博山东山里调往域城镇安了家,又要调去西山里,心里不免有些想法,但还是坚决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博山城里到石门乡政府驻地20多里,几乎都是上山路,骑车需一个小时。当时乡领导与我联系,询问我咋迎接我去上任?我说我同域城镇领导说了,域城镇不去送,石门乡也不用来接。就这样,上班第一天我就骑上自行车,带着被褥和生活用品上路了。

当时的石门乡(龙门公社)共有25个自然村,6个乡办企业,4个乡直部门,全乡人口1.2万,(十八盘山上13个自然村),总面积45.7平方公里,是博山区山最多的一个乡。这里崇山峻岭,悬崖陡壁,山顶松柏,梯田层层;还有一个自然特点就是开门见山,出门爬坡,十年九旱,用水困难。这里的人们厚道、勤劳、朴实,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走出了多条脱贫的路子。石门乡的工作基础很好,上几届领导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改变该乡自然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年博山“三峪红旗飘”两峪在石门乡,曾有个风光的过去。上班后,我就同乡领导一道用半月时间走遍了全乡的所有村庄、乡办企业、单位和学校。我这一届要干点什么,怎么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几件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是我脑海中始终考虑的一个主题。

1987年3月初,时任市委书记王怀远带领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来石门乡检查指导工作,听完我的工作汇报后,他说:“我刚从日本考察学习回来,在日本大阪这座友好城市市长家中做客时,东道主上了几道菜,其中一盘就是“淄博的腌制鲜香椿”,我很惊奇。咱的香椿咋漂洋过海到了日本的餐桌上,香椿很新鲜,吃上很可口,有原沫的味道,十来支香椿芽盛在一个塑料盒子里,一个隔断放一支,一盒值人民币50元(当时当地香椿是五角钱一斤),你们可以调查论证一下,搞些冷藏,春天香椿冬天吃。”。一句话触动了我思考多日的问题,石门乡具有充足的香椿,如能充分利用,不正是盘活当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突破口么。经多方努力,石门供销社当年即建起了一个可储存20吨香椿的冷库,城市人尝到了冷藏的鲜香椿,春节期间香椿价格更是能卖到20元一斤,大大带动了当地的收入,并成为逢年过节走访亲朋的美味佳品。

根据石门实际,我们再次提出了“石门百姓要致富,管好种好三棵树”的致富策略。花椒、香椿、山楂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支柱,树随地走,地随树走,连片承包责任制落到了实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树、管树的积极性,“每户几片山,有了小钱灌”,农民收入也渐渐增加。

当时,十八盘山上的十三个村有7千多村民,进城做买卖、外出打工等交通非常不方便,交通工具就靠坐拖拉机和骑自行车,每年都有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十八盘公路,山高坡陡转弯急,交通部门不愿开通公交线路,司机也不愿开车,老百姓出行难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乡政府写出报告,我们就紧锣密鼓地跑有关部门,半年时间盖了30多个章,淄博客车厂改装了一辆中型客车,可搭载20多人,一天跑四趟,乡政府统一管理,司机是乡政府的亦工亦农人员,从此解决了山上百姓出门难的问题。通车那天沿路群众敲锣打鼓、放鞭炮,热闹非凡。

镇门峪水库项目始建于1978年,原因种种被迫“下马”。当时淄川区黄家峪乡沿河村庄人畜用水告急(该乡在镇门峪水库下游),我去石门后,群众要求镇门峪水库“上马”的呼声很高。整个镇门峪水库“上马”工程大约需要资金30万元,本着国家出一块,乡村凑一块,群众义务一块的原则,我们多次跑市、区水利、计划和财政部门,先后争取到了5万元资金。为启动镇门峪水库“上马”工程,我们成立了修建镇门峪水库指挥部,召开了一个石门乡镇门峪水库工程第二次上马动员大会,整个工程就全面铺开了。当时为水库打石料的就将近300多人,村村有石场,男劳力打石料,女劳力砸石子,人人有活干,每人每天可挣30-50元。期间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历时一年多的奋斗,镇门峪水库工程竣工,同时还扩建了镇门峪大桥。工程经过验收,得到了市、区领导赞扬。快三十年了,镇门峪水库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记得,该乡石匣、东流等村长期以来人畜用水困难,经多方支持,市区水利部门聘请专家指导,又安排打井队找水源,打深井,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两口深井打出了水,结束了几个村群众用水难的历史。

当时,乡政府仅有一辆旧吉普车和大头车,吉普车为乡企业跑项目或接送技术人才,大头车用于计划生育工作。我很少用车,下村就骑自行车或步行,1987年的腊月二十八下着大雪,我从博山步行到了乡政府,再同穆如家等同志到东流村开会,往返路上就占用了六、七个小时,其他乡领导也都很自觉。

还有记忆很深的一件事,石门山多石多,就地开采石料,就地加工石桌、石鼓及石碑,供不应求,需预交定金,效益可观。当地有原料,有匠工有技术,又有市场,是当地老百姓致富的一项新项目。下黄村石料个体户高德才,为了石料深加工聘请了一位即将退休、又懂石料工艺的技术人员当顾问,他每月去两次,每次仅去一趟就倒四次车,还要步行几公里。他很敬业,很专业,十分辛苦,他去时我有空就陪着他。为答谢他,村里给了他3000元咨询费。不知怎么就有人举报了,该单位纪委去调查了五次,我同有关人员找该领导说明情况后才不追究了,那时干点事情太难了。

还有一件让我后悔的事,该乡有一个博山电镀厂,每年上交乡政府利润10万元,属高污染、高效益的企业。该厂进行改造扩建后,招来的操作工多数来自贫困地区,都是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每月工资一千多元,统一食宿不交费用,春节她们回家厂里安排车接车送,还有节日礼品,大包袱小提溜的老人们都在村头迎接,让家乡人很羡慕。可谁又知道,她们工作时间长了,不少女孩就会失去生育功能或留下后遗症。多么残酷啊,那时还没有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这个理念,为了挣钱,连她们的生育权力都剥夺了,那真是一种犯罪,至今想起来就非常痛心。

1988年9月底,我考入了山东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从到石门乡任职到考上学,整整工作了20个月,这期间有付出、有回报,有成绩、有失误,有甘甜、有痛苦……近30年过去了,当时的人和事历历在目,终身难忘,石门乡是我在博山工作的终点,又是我进入市直机关工作的起点。石门乡是我终身难忘与留恋的地方。

新闻推荐

“大块头”外地西瓜抢占市场 本地瓜难寻多为东北、内蒙瓜价格贵不少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