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妻七十年相守情比金坚
从1944年到2014年,家住淄博十一中教师宿舍的牟同先和刘淑兰老人已经携手走过了70周年的岁月,战乱、生活困难,患难与共的岁月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
13岁执教鞭
为教育事业付出终生
牟同先老人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从13岁起就做起了乡村小学的“小先生”。牟老是淄川区罗村镇邢家村人,出生于1926年,他上学时,中国刚好内忧外患,牟老求学的道路也充满了坎坷。“我上学的时候,兵荒马乱的,我先是在村里办的小学读了两年书,就去了离家4里地的学校读高小,才读了两个月,又去了八路军办的识字班,每天晚上学习文化知识。”牟老告诉记者。
后来,村里又在一间大庙里办了小学,那时,有很多孩子都在那里读书,一个年级有四五个班。因为学习成绩好、态度端正,时年13岁的牟老当起了学校的“小先生”,拿着教鞭和戒尺,像模像样地教起了低年级的孩子,从此,牟老就与教育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46年,经过短暂的培训,牟老来到了淄川区罗村镇黄崖村小学,教起了小学1到3年级的孩子。经过多次调职,1975年,牟老来到淄博十一中学,一直工作到1989年离休,而他的老伴刘淑兰,则是1983年才通过“农转非”来到张店。
别看现在已经是88岁高龄,可是牟同先老人还是笔耕不辍,当记者来到牟老家时,他就拿出了一个16开的大本子,里面满满的都是牟老根据自己的回忆写下的诗,牟老笑着说:“我一直都喜欢诌些诗,这些都是我的作品。”在翻看这些作品时,记者发现了一张红纸,上面单独打印了一首诗,名字叫做《庆结婚七十周年》,诗中写道:“媒妁之言结良缘,辰寅喜庆白金年。磕磕碰碰交响乐,唠唠叨叨乐陶然。少时不知情和爱,老来相伴分舍难。冷暖疾患时刻挂,苦乐烦恼心相连。心旷神怡天伦乐,子孙满堂谱新篇。”牟大爷说,今年农历十月初八,他和老伴刘淑兰结婚就满70周年了,为了纪念这70年的岁月,他特意作了这样一首诗。
70年风雨情
妻子是坚强的后盾
“我们是经一位姓安的媒人介绍结婚的,结婚之前也没见过面。”牟老回忆道,上世纪40年代,他们家庭贫穷,结婚那天,家里费尽千方百计才弄到了一顶花轿,把妻子接回了家,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家中老人给各做了一床被褥就是全部的家当。
回忆起妻子的身世,牟老的眼睛有些湿润了:“我的岳父20岁时就去世了,那时我的岳母还很年轻,没过几年也就改嫁了,老伴是由她的奶奶抚养长大的。”牟同先老人和刘淑兰老人结婚那年,牟老的妹妹才刚刚出生,公婆身体不好,小姑年幼,年仅16岁的刘淑兰挑起全家家务的重担。
“那时候老伴本来有机会去村里的合作社上班,可是家里负担太重了,为了照顾家庭,老伴只好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在家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别看刘淑兰老人没有工作,可是她每天的任务可一点也不轻松。据牟老回忆,刘淑兰老人每天要推碾拉磨、摊煎饼、拾柴火,做全家人的衣服、鞋子、袜子,甚至是种地、盖房子,都是由她操持,白天做不完就晚上熬夜做,非常辛苦。牟老说,正是因为妻子嫁给他后一心操持家务、扶老携幼,才让他能安心在外工作。
“爸妈一生都很恩爱,是他们用言行教育了我们,所以我们姊妹都很孝顺,全家也非常和睦。”牟老的小女儿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淄博十一中学的一名教师,在小女儿的眼中,父母关系和睦,整个家庭也就充满温情。
(文/图晚报记者王锐实习生孙嘉阳)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