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与技巧的对决 ——记23届省运会冠军柔道队
力量!
胜利的喜悦
全家福
晚报讯(记者马金通讯员芦媛王云超)在刚刚结束的23届省运会柔道比赛中,淄博市运动员有65名运动员参加了柔道比赛,共获得5枚金牌、8枚银牌、12枚铜牌,总分416分,总分列全省首位,金牌列全省第二位。
淄博体育健儿们上演了一场力量与技巧的巅峰对决。
柔道是怎么炼成的?
记者还没有走进训练馆,响亮的“嗨嗨”声就传进耳朵。
当走进柔道训练馆时,训练场地上有几十个穿着白色和蓝色柔道比赛服的男女运动员正在紧张地训练,看起来年龄只有十四五岁,但身体都非常强壮。在教练的带领下,随着“啪啪”声,一个人不时被另一个人摔倒在垫子上,爬起来又迅速投入下一回合的训练之中。
在队员当中,记者见到了正在做示范动作的李志强教练。在采访中了解到,李教练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从省队退役后,他离开家乡济宁来到淄博,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柔道事业。
另一名教练马艳芬对记者说,市体育局和体校领导非常重视柔道这个项目,对柔道队给予了精神上、物质上、经济上诸多支持。为了能让队员有个良好的训练场地和环境,马教练担任柔道教练以来,多次到各区县的中小学寻找好苗子。女队员马振昭今年只有16岁,来自桓台,9岁就开始练习柔道,这次在省运会获得女子乙组-78公斤级冠军。在场下,她脸上也有普通女孩自然的羞涩和美丽,但在训练场上却判若两人,可谓虎虎生威。记者问她平时训练苦不苦,她说:“以前苦,还哭过鼻子,现在不觉得苦了,拿到冠军才是最欣慰的。”
这些刚刚十三四岁的运动员开始训练时难以承受,有的索性大哭起来,甚至跑回家去。教练员耐心地开导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队员:“竞赛属于强者,不会怜悯弱者。”在不放松要求的同时,他们从生活上、体力恢复上对队员百般爱护和精心照料。经过四年的艰苦训练,孩子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翻滚摸打,摸索柔道比赛的技巧和战术,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训练场上温度很高,但他们不怕苦累,认真完成教练布置的每一个动作,往往训练几分钟就大汗淋漓。
然而,仅仅是大运动量远远不够,成绩的提高还要看练得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教练员注重从每一个动作抓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处。晚上,队员们酣然入睡后,教练员还要到队员的宿舍去查看,回家后再研究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总结训练中的成功和失误。经过扎实和科学的训练,队员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在苗文娜身上,阮慧明教练更是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一个一个动作地教,使其柔道天赋逐渐显露出来,很快被山东省柔道队发现,并进入山东省队训练,成为淄博市柔道队伍中的一颗新星,在今年的省运会比赛中勇夺女子甲组+78公斤级金牌,为淄博市争光。
本次比赛60公斤级冠军郭文祥说:“这些还不是最苦的,最难忍受的是减体重。调整饮食还每天训练,那个滋味真难受,为了这次比赛,我降了12公斤的体重。”
“冠军梦”是体校每个孩子的梦想。在同龄孩子享受幸福童年的时候这里的孩子们在汗水里操练,在泪水中打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
文武并重德才兼备
据市体校分管摔柔管理项目的校长助理荣森介绍,虽然淄博柔道起步、发展阶段非常艰难,但市体育局领导高度重视下,各县区体校也大力开展柔道项目,使柔道在这里的选材、训练更为畅通,也使柔道这个项目在基层生根发芽,成为淄博的优势项目。
但是令荣森和众多教练感到忧虑的是,现在好苗子越来越难选了。荣森说:“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不愿意吃苦,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以后好找工作。选材确实比前几年困难多了。从市体校走出去的杜丽、张成龙等体坛名将的榜样作用,给了家长和学生很大鼓励和期望”。
但是,体育成才就是“金字塔”模式,塔下排列着成千上万的人,塔顶的冠军却只有一个。
市体校校长连涛表示:“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体校生来说,他们是很少能登上竞技体育最高峰的,他们都面临着走上社会后的重新选择。在育人上,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而不只是抓好运动成绩就行。”
为了拓宽学生“出口”,市体校积极与相关院校进行联系,千方百计输送中专生到高校深造。在2014年高考中,柔道队共有13名队员参加,11人考入大学,录取率达85%,其中一人考入山东体育学院,二人考入山东理工大学,八人考入河南洛阳师范学校。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