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年,并不沧桑 ▇陶安黎

淄博日报 2014-08-01 18:50 大字

就在前不久,杨绛先生刚刚度过了她的103岁寿辰。百年的风雨,百年的烟云,不是什么人都能经历的。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这位老人,从网络上,从报刊上,她新出版的书,她的近况……但凡看到她的名字,我都会特别留意。杨绛先生当然不会知道在一个叫做淄博的地方,有我这么一个“粉丝”,也不会看到我写的读她著作的系列随笔。杨绛先生一生看淡名利,更不喜欢凑热闹。生日当天,许多人去探望杨绛先生,她却住进了医院。据知情人士透露,杨绛先生气色很好,身体没什么问题,大概只是为了躲清净,才去医院疗养。然而,她却用新近创作的《洗澡之后》连同9卷本的《杨绛全集》,同读者打了一个完美的招呼。媒体上说,在北京三里河杨绛的住所外,有读者默默地将鲜花和祝福卡片放在门口,然后默默地离开。

其实,早在前几年,杨绛先生就借兰德的诗,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都是十分低调的人,很多人应该都知道钱钟书在拒绝一位外国女记者的采访时留下那句精彩的比喻:“你既然喜欢那只蛋,何必非要见下蛋的母鸡?”如今,杨绛先生为这句话对出了珠联璧合的下联:“我既然是一滴清水,何必要吹那肥皂泡?”

近年来,随着渐渐活出了一把年纪,让自己敬仰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想起自己做青年的时候,还是很尊重老人的。然而,当今社会一些老人的所作所为,用“为老不尊”来形容都算是礼貌用语。而我偏偏又见识过某些长者拿着自己写的令人不敢恭维的文字,倚老卖老,逢人便吹,把一滴浊水吹出偌大的肥皂泡。我常纳闷,活到这个岁数,功利心怎么反倒愈发重了?

不由又想起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有一次,杨绛先生参加由她与钱钟书捐赠稿酬设立的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励仪式大会,当主持人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提到他曾获得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副博士学位时,杨绛坦然而又坚决地纠正道:不是副博士,是学士学位。仅此一点,足以让那些在简历和名片上硬扯头衔的诸君汗颜。

当年,钱钟书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准备为他开一个学术研讨会。对这类活动,他是坚辞的,并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那些想名利想疯了的人也许都应该学习一下钱钟书和杨绛。面对社会的追捧和炒作,面对文坛的浮躁与喧嚣,他们的态度和做法,无异于清风一缕,明月一轮。

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她这样说道,“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就是这样一个“业余作者”,笔耕八十余载,在散文、小说、戏剧、译著、文论等领域都有着超凡的建树和贡献。一部270万字的《杨绛全集》,展现了一个学者的博学与心智,印证了一个作家的良知与操守。

人最难做到的是面对真实的自我。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上,往往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当一个人竭力想拔高自己的时候,其结果恰恰相反。高度不代表高尚,品次不代表品位。就像杨绛先生,她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然而她的高度却令一代代人仰视。

还记得杨绛先生百岁那年写的《一百岁感言》,不到千字的短文,竟让我几欲落泪。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是历经磨砺的清净,是洗尽铅华的高贵;是真正的大智慧,大境界。她是钱钟书眼里“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早逝女儿钱瑗心中“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的华章。

杨绛先生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人的长寿往往与身体有关,与心态有关。每临大事有静气,心中无私天地宽。当杨绛先生在日本宪兵队候审时静静读着《杜诗镜铨》,在“文革”中被剃了“阴阳头”、糊高帽子游街仍能坦然面对,淡定自如……或许,从那些时刻开始,她的一生就得到了上苍的垂青和眷顾。

百年,并不沧桑。在杨绛先生的生日之际,我献上这篇迟到的祝福。在一些地方,老人过生日时,子女们会故意拖延几天,有“延寿”的意思。作为晚辈,我亦有此意。杨绛先生不会看到这篇文章,我也不想用自己浅薄的文字去打扰她老人家。但我宁可相信,真诚的祝福一如不灭的光焰,是可以穿越任何界限的。只要心中有,就会感应得到,就一定会灵验。

新闻推荐

市城郊检察院引领军转干部 退役不褪色从检谱新篇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