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破窗效应:小洞不补洞难堵 小患不防患难挡

淄博日报 2014-08-15 05:27 大字

□赵玉亮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见到这种现象:当一面洁白的墙壁上出现胡写乱画时,如果不及时制止,以后这面墙壁便会一片涂鸭;当一块干净的空地上出现乱扔的垃圾袋时,如果不及时清理,以后这个地方便会垃圾成堆;当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玻璃被打碎时,如果不及时修补,以后这栋建筑便会“破窗”一片……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而愈演愈烈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

基于对此类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破窗效应”不仅能很好地解释犯罪心理的演化过程,也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现实生活中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影响,对规范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广受关注。

许多心理学家参与了“破窗效应”实验研究,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就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找来两辆颜色、外观和新旧程度完全相同的汽车,将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放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不同的是,他把停放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了,把顶棚打开了;而停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则完好无损。后来,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的那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完好无损的那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最终,他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辆就被盗了。

破窗效应是怎样产生的?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从中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破窗效应”就这样产生了。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都传递着一种不良信息,这种不良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序蔓延,最终酿成大祸。所以,我们要高度警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奸小恶”,如果对此不管不问,任其滋生蔓延,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终会带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破窗效应带给班主任的启示:

首先,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好榜样,确保自身不要有“破窗行为”。这一点有的班主任就做不好。例如,要求学生自觉维护教室环境卫生,自己却在教室内乱丢乱扔垃圾;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自己在上课或开班会时却时常迟到、早退;有的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说脏话,言语要文明,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嘴上却没有个“把门”的……如果班主任“破窗”在先,那么,在班级管理中你就很难去杜绝学生的“破窗”行为了。所以,班主任要做“护窗人”,莫做“破窗者”。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要实施预防性管理,防“破窗”于未然,这是班级管理的上上之策。有个成语故事说:一户人家的厨房旁堆着大量干柴,且烟筒很直,有人指出这样危险,易发生火灾,建议曲烟道,徙柴薪,即“曲突徙薪”,但主人不听,一日果真着火,主人损失残重,追悔莫及。类似的教训在班级管理中也时常发生,所以班主任要树立强烈的预防意识,切实加大预防性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杜绝班级“破窗”问题的发生。

第三,在班级管理中,要高度重视“第一个破窗”,切莫听之任之,让“破窗”产生连锁反应。例如,首次发现班内考试作弊现象,此时,班主任一定要“小题大做”,除对当事人进行严肃地批评教育之外,要借此机会对学生深入地进行考风考纪教育,让学生养成诚信考试的习惯。因为这是“第一次破窗”,还没有形成破窗效应,所以容易整治,教育效果好。如果班主任对首次发现的作弊行为无动于衷,不及时加以整治,以后考试班内就会作弊成风,考风坏了,学风坏了,再治理就难上加难了。

最后,要注意“破窗效应”和“护花原理”的结合应用。对于护花原理,心理学家威尔逊的解释是:花园的美丽,是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的。在花园管理中,管理者若能主动欣赏到游人内在品格的美丽与高贵,并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让游人感受到,游人自然就会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也就是说,护花原理是通过人的“内心”来发挥作用的。由此看来,破窗效应强调的是环境育人,而护花原理强调的是心灵育人,毫无疑问,要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就心须走环境育人和心灵育人的结合之路。

(作者为淄博四中副校长)

新闻推荐

淄博一中 组织易教智慧教学云平台培训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