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周村经济开发区“校企合作”显成效—— “订单”人才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软实力 □本报记者 董学宏 通讯员 韩京苑

淄博日报 2014-07-28 05:34 大字

“今年企业招聘员工300名,其中93名是淄博机电工程学校机电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学生一年前就在我们车间实习,现在可以直接上岗,而其他新聘工人还需要参加3至6个月的岗前培训。”山东东星表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李林告诉记者,几乎所有企业都更愿意使用技术熟练工,既节省培训成本、保护生产设备,又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正因如此,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

作为周村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服务企业、以优质项目和招商引资助推经济发展始终是周村经济开发区的头等大事。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发区党工委将服务企业发展与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了以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主题的“红领先锋”服务活动,党员干部主动走进企业,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各类“疑难杂症”。哪些是企业最需、最盼的问题?在一次次集体座谈和登门拜访中,开发区了解到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依然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诉求,开发区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园区企业与本土职校合作,同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和精密机械加工产业与职校合作共建,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术人才。在开发区的积极协调下,今年上半年,西铁城(中国)精机有限公司与淄博机电工程学校达成意向,在公司新建车间内专门开辟一处实训基地,为机电学校的数控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和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为未来工作而学习”。

“2014年毕业的数控专业3个班120余名学生全部被西铁城(中国)精机、东星表业和科明电子三家优质企业招聘,就业率达到100%,这种喜人的就业形势源于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位于周村经济开发区的淄博机电工程学校机电汽修部副主任王立波日前告诉记者。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设置课程,大量融入企业案例和行业经验教训;企业安排专人授课,把学生派驻到实训基地实习,在各部门轮岗;学时和学分也相应调整,学生毕业即达到上岗要求,能直接投入工作。于是,社会专家请进来,教师学生走出去,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其实,这样的培养模式在淄博机电工程学校已经实践了近8年之久,多年来,学校为开发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从淄博机电工程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进工厂不需要培训就可直接上岗操作。在目前很多大学生就业艰难的形势下,近几年来该校毕业生都是没等毕业就被预定一空,到企业后,很多担当了技术骨干和中层领导。

如今,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学校和社会的欢迎。西铁城(中国)精机、山东东星表业有限公司、山东科明集团、三金集团、山东恒星股份有限公司等周边企业纷纷向学校伸出橄榄枝,欢迎学生实习。除了工业企业,嘉周宾馆、知味斋大酒店等餐饮企业也与学校达成定向培养计划,幼教专业的学生更是遍布市区各所幼儿园。学校成熟的办班模式、周边丰富的企业资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使得在这个大学生就业“史上最难”,企业却遭遇“用工荒”的时代,淄博机电工程学校每年为周边企业输送各类技术型员工近1000名。毕业生就业率上不去?企业找不到熟练工?政府为此常发愁?在周村经济开发区,问题随着“校企合作”的逐年深化迎刃而解,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加快发展‘两型经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如何让技工人才和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开发区的做法是‘校企合作\’,为企业和职校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为园区加工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操作工人,订单式培养所需人才,以人才的聚集促产业集聚发展,进而强化开发区招商引资硬环境,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周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国卫兵如是说。

新闻推荐

“鲁青贷”圆农村青年创业梦想 □本报记者刘峻峰通讯员崔建伟边晓莉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