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寻访乌衣巷

淄博日报 2014-06-05 05:58 大字

寻访乌衣巷,是为一首唐诗而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怀古名篇《乌衣巷》。从熟悉这首诗起,就对乌衣巷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上次路过南京,匆匆忙忙,未能如愿。这次寻访乌衣巷算是圆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梦。

我刻意循着诗中意境选择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来到这里。从夫子庙下车跨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南行数步,便是赫赫有名的乌衣巷。这条小巷为何取名“乌衣”,有许多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不足为信。较为可信的是,孙权在武昌称帝,史称东吴,当年七月迁都这里,将南京改为建业,守卫都城的士兵皆穿黑色衣服,其驻扎地称为乌衣营,所在的小巷便被称为乌衣巷了。

我站在巷口,不由自主地看了一下太阳,又按图索骥寻找着刘禹锡笔下的场景。天空中偶尔飞过几只燕子,可始终没看到朱雀桥,更没有看到桥边的野草花。心里一直在嘀咕,便好奇地询问。同行者告诉我,朱雀桥遗址在清代就难觅踪迹,如今在武定桥和镇淮桥之间新修了朱雀桥,离这儿还有一段距离。闻听此言,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从心头飞快掠过,好在没有影响我的寻访兴致。在和同伴的交流中继续前行,只见秦淮河两岸一色的仿古建筑,白墙黑瓦,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房角上屋檐下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河面上绿水悠悠,仿古游船来来往往,丝竹声声,笑声阵阵,随风飘荡。乌衣巷口的横梁上红灯高悬,映衬着草绿色的“乌衣巷”三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巷口左侧王谢故居的墙上镶嵌着一块青石板,上面镌刻着毛泽东草书体的《乌衣巷》诗。从巷口往里看,建筑风格和色调与秦淮河两岸一脉相承,整洁的巷面,清洁如洗,两边墙壁,基础部分涂成黑色,之上部分一律白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巷子弯曲着,幽静、狭小,两侧的华宅鳞次栉比。巷子里明显比河对面的夫子庙前清净了许多,游人较少。不经意间,一座古朴典雅的大门出现在眼前。朱红色的门面,墨色的横匾上“王谢故居”四个金色大字流光溢彩。因为曾有两个声名显赫的宰相家族安居在这里。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王导的侄子王羲之、侄孙王献之、孙子王洵的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巷子不足百米,显然比王谢家族鼎盛时期短了许多。这里曾居住过众多的名人,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如今巷子周围全是现代化的琼楼玉宇,洋洋洒洒地显现出南京的繁华、富丽、潇洒。闪闪烁烁的霓虹灯七彩斑斓,在高楼林立之间,王谢故居隐藏在古香古色的一角。

当我在回味中返回到文德桥的时候,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月亮早已悄悄地爬上树梢,少得可怜的几颗星星若隐若现地眨着眼睛。沿街的店铺陆陆续续地亮起了灯火,秦淮河上的游船来来往往,灯火阑珊。目睹此情此景,我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诗句,同时朱自清、俞平伯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情景也在脑海朦胧掠过。此时河上的船只、绿水依然,灯光、月光依旧,只不过是时过境迁,人事已非。船上不见了轻歌曼舞的歌女,更听不到噼噼啪啪的竹牌声,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光者和愉悦身心的城市居民,飘来的歌声是欢快的《好日子》,歌声和笑声里充满了喜悦和自豪,氤氲着对中国梦的美好憧憬。(孙建忠)

注:请本文作者一周内到淄博日报一楼大厅领取春江源提供的礼品一份。

新闻推荐

职业培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寻访乌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