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右夫书画展淄博第二季 主办:淄博古陶瓷收藏协会 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 地点:淄博高新区政通路大红门美术馆 时间:6月14日上午10时 策展人:贾斌 袁伟明
收获的田野醉美廖静文先生为卢右夫题字卢右夫作品戏春图卢右夫作品戏夏图卢右夫作品戏秋图卢右夫作品戏冬图
廖静文先生题
卢右夫艺术简历
卢右夫,原名:卢一琤,1960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
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九三学社社员。
就读的年代,庆幸诸多大师都在,张仃,庞薰琹,吴冠中,白雪石,范曾,宋涤。得益于他们的教诲。喜爱水墨,陶醉其中。
旅欧22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书画之美。
现供职于:
匈牙利国立美术学院教授;
德国巴登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法国尼斯伊娃画廊特约画家;
奥地利维也纳画廊特约画家;
欧洲联合商报美术特约供稿人。
多次参加国际画展和个人展: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画廊展,比利时国际画展,法国里昂水墨展,法国米罗画廊年展,德国柏林国际展,奥地利国家画廊展等。
网址:http://www.luyoufu.cn/
微信号:luyoufu010
2013年的10月11日至15日,“旅欧画家卢右夫——淄博书画展”在淄博开元文化大世界举行,短短几天的时间,所展60余幅作品全部被有独到眼光的收藏家抢购一空,预订的作品达到了26幅,刷新了旅外画家回国第一次办展的新纪录。卢右夫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毕业后,旅居欧洲20多年,先后被聘为匈牙利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德国巴登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水墨的研究和传播。淄博作为中国书画交易的云集之地,吸引了全国各地名家前来办展,卢右夫的国画作品之所以受到藏家青睐,与其说与他的科班出身有关,还不如说他的中西方相结合的山水画创作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无怪乎一位资深藏家断言:“我看好卢右夫教授的作品,他现在虽然在国内还没有多大的名气,但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的身份,没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是通不过的。国外看重的是艺术水平,不看什么名头,卢右夫担任匈牙利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德国巴登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这本身就是他艺术水平的映射。除却这些名头,单看他的作品也是不错的,他用油画的色彩和线条的透视效果来表达中国水墨的意境,而且还结合得那么好,不是一般的画家所能驾驭的,有他老师吴冠中的风格在里面。你看这色彩,这线条,这意境,一个字‘美\’。”
响亮色彩的和谐旋律
书画家中不乏谙诗者,但有音乐鉴赏修养的,明显比懂诗的少。笔者欣赏卢右夫笔下的山水画时,常常被他画面中鲜活色彩的张力所感染,引起一种强烈的音乐共鸣。比如,看他的《醉秋》作品,那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金黄色彩,仿佛秋风的律动,神奇地将丛林尽染的过程生动地、有层次地表达出来,观赏画面时,耳畔似乎响起理查德《秋日的思语》那动人的旋律,那种“一夜秋风过,满目红叶诗”的律动是一种极美妙的艺术通感。画是看的,从卢右夫的画中却可以听到音响(气韵)的流动,画中有乐,不啻一曲“听得见”的乐章。
其实,凡大师级人物都是爱好音乐的高手。达芬奇爱好音乐,画中有乐,君不见,蒙娜丽莎之笑容传递出仙乐般的力量,神秘的笑犹如飘忽之旋律。此乃赏画而闻乐是也。借用佛家所说的“耳中见色,眼里闻声”,音乐鉴赏可用心眼来看,书画鉴赏就可用心耳来“听”,凡是耐“看”的音乐和动听的“绘画”,皆堪称精品。书画本身是静态的、无声的艺术,书画佳作中的线条和色彩却能“动”而“奏”之,美术评论也不乏“响亮的色彩”、“旋律般跌宕起伏的色彩组合”之类的通感用语。油画大师梵高非常注重色彩,曾学习过钢琴,力求颜色与声音的契合,其一幅又一幅的《向日葵》,以强烈的色彩张力直抵人心,观者俨如听到一首首不同凡响、声情激越的变奏曲。而卢右夫的新作《收获的田野》,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收割后的田野空旷无边,田野寂静,画面上似乎有悠扬的牧笛声在旷野回荡……
绘画艺术可凭视觉形式传达音律的效果,是因为线条有节奏、色彩有音阶,图形有乐感。浪漫画派大师德拉克罗瓦曾说“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像音符一样组合着”。我们从吴冠中的作品中,似乎可以听闻悦耳动人的江南丝竹声。而从卢右夫的《醉秋》中,则可以听到秋风的呢喃、秋叶的私语、秋风与秋叶的合奏。他不愧是个弄色的高手,能调动起我们眼、耳、鼻的所有感官,给人以丰富的艺术美感和联想。
油画效果的笔墨诗意
中国画历来追求精神层面的艺术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成为众所周知的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国画以水晕墨彰显效果去传达山川之神韵时,西方画家却用缤纷色彩去再现自然景象的逼真性。旅居欧洲多年的卢右夫,恰恰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综其精要就是:用油画般的效果再现中国画的笔墨诗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宋朝名家苏东坡提出的理论学说。“诗情画意”的开山鼻祖是唐朝的大诗人王维。苏轼曾给予王维这样一个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应是对他艺术意境,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的概括。王维,字摩诘,他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画中有诗”就是指绘画也有诗的韵味,诗情和画面融合在一起,通过绘画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看到的景色人物,而且还是视觉无法看到,却可以感受到,感悟到的东西,也就是从有限的绘画中感悟到无穷的意蕴。如:《终南山》运用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移动、视点透视法,以精心的构图,简练的线条,成功地表现出高远、平远、深远的山水景象。董其昌《画旨》说,“画中诗”惟王维得之,到了元代,黄公望得之,因题六言诗,曰‘诗在大痴画前,画在大痴诗外。恰要三百余年,翻身出世作怪。’。唐人舒元舆作《桃源图记》:“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视详玩,自觉骨戛青玉,身入境中。”书画高手无不是画幅富有意蕴、情韵,意境深邃高远,耐人寻味,俗语所说很有“书卷气”,便是指“画中有诗”的意思。
卢右夫的作品便是“画中有诗”的杰出代表,他比“画中有诗”还要更进一步,吸收了西方油画清晰的透视效果,使观者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联想。比如他的《冬日暖阳》:厚厚的冬雪中,有几株临水而生的老树桩,老树桩新生出茂密的枝条,曼妙的枝条和枝条的倒影用深淡不一的线条来展示……整个画面只用了黑白两种颜色,但并不让人感觉单调,相反,甚至让人看到了溪水的流动、春雪在暖阳照射下的静谧之美。看到这幅画,让人不禁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他的《醉美》,整个画面虽然只有一棵树,但庞大枝桠的自然线条形态与叶子的浓密结合在一起,却有油画般的厚重效果,一棵树的顶天立地跃然而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树下的大地以及树所表现的意境,更让人想起诗人舒婷笔下的《致橡树》,可以作为一种树的意向,又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
卢右夫的作品中,没有名山大川的描述,更没有雷同之作,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曾有一位藏家看中了他的《冬日暖阳》,想让他再画一张,卢右夫婉拒:“同一题材,我一般不画第二次,所以,不可能创作出同样的作品。”这样对纯艺术的追求,使他远离了所谓“商品画”所带来的雷同及匠气,他强调艺术的感觉,他说:“人只有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才能创作出纯艺术的东西。”是的,唯有彰显了诗意的情怀,才能远离平庸,才能使观者拥有更美好的想像空间和人文情怀。
反观当下,无数成名或当红画家,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和功利的诱惑,他们出手的所谓作品,总是会分为“创作”与“行画”来不同对待。这样的画法,拼的是“名头”,玩的是“技巧”,经营的是画外的工夫,创作主体已然心不在焉,又何谈以作品感动于人?
我们评论一幅画的高下,挂在嘴边常说的名词就是“格调”与“意境”,高明的大家,都是诗、书、画、意的全才,唯有胸怀大美,方能画出大美之作,这也是卢右夫先生醉心于艺术的写照吧。前不久,廖静文女士(徐悲鸿夫人)看到了卢右夫先生的新作,欣然为他写下了“卢右夫先生画集——醉墨》,也许,在这位老人的心中,只有醉心于水墨的人,才能画出如此醉人的画作吧。
大美山水意无穷旅欧画家卢右夫作品鉴赏之一——山水画篇□本报记者王慧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