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根扎在山村里 ——记市委政研室派驻池上镇上小峰村“第一书记”刘昌法□本报记者 姜乾相 通讯员 杨肖冰

淄博日报 2014-05-10 06:09 大字

5月4日,上小峰村“两委”成员来到市委政研室,把43名党员、村民代表摁着鲜红手印和签名的挽留信交到政研室领导手中,恳切请求让刘昌法继续留任村“第一书记”。

池上镇上小峰村是淄博市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山多地少,偏僻闭塞,是淄博市省级重点贫困村。2012年初,刘昌法受组织委派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早出晚归、入户走访,深入了解村庄发展和群众生活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将全村201户人家走访了一遍。

“驻村工作首先要融入农村,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刘昌法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到村工作后,他不顾山村条件简陋,租住在民房内,吃住在村里,除少数节日外,全部靠在村里,常常是两三周才回一次张店的家。村民宋大娘已是88岁高龄,因偏瘫长期卧病在床,他隔三差五去看望她,陪她说说话、解解闷。宋作昌大娘几年前患上了眼疾,眼睛红肿、瘙痒、见风流泪,他走访了解病症后,回张店咨询大夫,给她带去了眼药水和口服药,大娘眼疾很快就好了。两年来,他在村里走访是常态,每隔十天半月就走访一遍,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和村民融合到一块,村民有事总想找他帮忙。

“改变山村落后面貌,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为解决村里长远发展,刘昌法通过走访,迅速摸透村情,集思广议,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提出了发展资源型、生态型产业的致富路子。经过多方洽谈,引进社会资本100多万元建设桶装水厂,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万多元。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两年来,他为村里争取建设项目8个,各类资金37万多元,水泥55吨,慰问物资3万多元,帮助村里开工建设惠民项目9个,为村里修了路,建了塘坝,装了路灯,改造了配电室,更新了变压器,上了垃圾箱,村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村民收入也大幅提升,上小峰村也由此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村。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两年来,刘昌法严格遵守上级“十不准”和中央、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各项规定,守住底线,勇于担当。他在驻村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方法。村里为了照顾他的生活,给了他一部分生活补贴,但他都用在了公益事业上。为更好地做好帮包工作,他坚持写《驻村工作日志》20多万字,真实记录驻村生活和村里的发展变化。

刘昌法为帮包村所做的事情,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同时,村里乡亲、长辈的信赖、情谊、亲情和温暖,也成为刘昌法做好工作的动力之源。他已经把上小峰当作自己的家,把村里的老百姓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经组织决定和本人同意,刘昌法同志将继续留任“第一书记”,新的征程、任务在等待着他。

新闻推荐

春风盈袖书香满园 ——淄博师专附属学校(附中)读书活动月掠影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