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观课堂”——课改新航线 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 李传英

淄博晚报 2014-04-15 17:23 大字

一、理解“中观课堂”之意

“中观课堂”是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目前正在潜心进行的教学研究。研究“中观课堂”,首先要理解“中观课堂”之意。“中观课堂”由两个词构成,“课堂”不存在异议,而“中观”则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相对于微观而言,有两句话最能体现中观之要义“先见森林再见树木”“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中观课堂师生心中都有更强的前瞻性和全局观。我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一是中观与微观的不同。传统的微观课时教学限于知识点的罗列,中观意图注重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科思想,教师用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学生用联系的方法进行学习,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中观课与复习课的不同。单元结束之后的复习课大有中观之意,通过复习,对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概括,使知识系统化,进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所研究的是单元起始之初的“中观课堂”,单元之前的中观课研究资料相对空白;三是中观课堂和中观设计的不同。“中观设计”是介于宏观的课程体系和微观的某个知识点之间的整体教学设计,纵观各项教学研究发现,“中观设计”研究之人甚多,但“中观课堂”,研究者却寥寥无几,可以说,目前我们的研究是零起点、无借鉴。真正将中观设计践行于课堂,与学生对接,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以化学课《燃烧与燃料》这个单元为例,明确燃烧是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的三个角度(反应物、条件、生成物)构建中观线索,形成范例,迁移到今后的化学学科学习中(图1);同时落实燃烧的概念、二氧化碳的循环、化石燃料的基础利用等知识点(图2);并对其他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图3);协调课时分配(图4)。

由此可以看出,中观课堂,首先是价值思考的问题,力求摆脱原来的微观教学的狭窄的视野,改变原来零散传授知识点的做法,从中观层面系统规划单元的整体教学,构建知识框架、体现学科思想、整合内容结构。其实践意义在于:

1、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单元知识框架,强化知识间联系,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整体后局部,先粗犷再精致,使课程更加的简约,学生学有方向,学的更自主,更轻松。从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真正落实三维目标。(情感价值)

2、课程结构的调整。中观课堂可以合理协调课时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甚至打破教材顺序,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在体验、思考、领悟中,体味此课与彼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这种遵循学科教学规律,让学生与理性为伴,而不是与习题为伴的教学,必然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力大大提升。(智慧价值)

3、教师专业的发展。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过上学习、研究、合作的职业生活,消除职业倦怠,增强幸福感。(副产品)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中观课堂,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没有价值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迷失在抽象的概念、虚伪的形式、繁杂的细节中,陷入盲目忙碌的泥潭之中,整日忙忙碌碌,却没有成就感。价值思考就是能看到事情背后的意义,单纯从服从、执行的被动思维中跳出来,不断叩问为什么做这些,为什么这么做,成为中观课堂思想的创造者、建设者。而不仅仅是“校长决定的事,我们只管做就行了”,“学校要求的事,我们执行就行了”。我校通过学科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培训研讨会,大家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了这件事,认同的事情才会真情付出,才会有无穷的创造,才能有更强的执行力。

二、实践“中观课堂”的依据

中观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实践。

1、中观课堂,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新课程非常强调对课程、课程标准、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强调整体教学。这在各个学科教材编写的结构中,都有集中的体现,也就是教材结构的单元呈现形式。教师的教学应该是胸有全局,从整体出发进行宏观设计,再到中观设计,再到微观教学。但现实中教学往往是从一节一节的微观课时教学之后,在复习时有整体归纳的设计策略。“中观课堂”就是在单元起始课就理清知识点的脉络,改变散点割裂化的教学现状,真正落实新课程的要求。

2、中观课堂,是对教育本质的透彻感悟。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将来有好工作,从而体面的生活,这是教育的筛选功能。教育还有另一个功能,为了生命的幸福,这是教育的培育功能,也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这里的“人”是指学生,也指教师。老师幸福的教学生才能幸福的学,每个教师要让学生“喜欢我这个人,喜欢我的课,喜欢我任教的学科”。学校要致力于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审美欣赏、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的活动。《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套用这句话“教师所在之处,就是教育之场所,你怎么样,学生便怎么样”。“中观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享受幸福教育。

3、中观课堂,是对教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如果说父母给了孩子生态生命,那教学就是给了孩子智慧生命,如果不能给孩子智慧生命,何谈教学呢?教学的三种境界:教书、教学生、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毋庸置疑这是真正的教学。陶行知把世界上的先生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第二种教学生,第三种教学生学。教书的先生,只会拿一本书让学生读、让学生记,把学生当书架子、字纸篓。教学生的先生,把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了,将自己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所能交给学生的总是有限的,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这两种先生都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好的先生是教学生学。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中观课堂,充分考量了学科知识对人的智慧提升、情感丰盈、精神成长具有的重要价值。

中观课堂,优化了学习过程(下图),有序存储既保证了能举一反三,又保证了能快速提取,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能既深刻又灵活,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学会思考,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中观课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两个转化,一是文本课程转化为教师理解的课程,二是教师理解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理解的课程。

转化中有三种价值取向:忠实的取向、相互适应的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目前教学现状是忠实的价值取向占多数,即按照教参中的课时分配要求,通过传统的课时教学,罗列教材中的知识点;相互适应的价值取向有所体现,在每个环节做精细化工作的较多,就某个教学内容上网搜课堂教学设计,可以说目不暇接,并都很有借鉴意义;课程创生趋向有极少数专家提及,但就实践层面,基层学校还少有把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的先例。我们就是在这样零实践、无借鉴的背景下,先从数学学科开始“中观课堂”实践,然后推到历史、化学、生物等各学科,不断尝试,不断解答上课后老师们遇到的困惑,数学学科经过《整式及加减》、《一元一次方程》两个单元的实践,从中观课堂的价值、目标定位、活动设计、学科思想体现、知识点落实等开展一系列深入系统的研究,摸索出一条路子,真正实现了课堂与课程的对接,教与学的对接,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师在文本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学生理解的课程三者的转化过程中,提升了专业素养。

三、“中观课堂”的系统思考

中观课堂没有模式,因为不同学科性质不同,同一学科不同单元容量、结构、地位不同,统一模式一统就死,显然是不科学的。没有模式,不等于没有抓手,如何操作中观课,可在下列四个方面探索与实践。

1、知识逻辑结构图,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2、学科思想,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3、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学习时间的安排。

系统思考:从学科上来看,系统思考意味着不断明晰学科思想;从目标上来看,系统思考意味着不能一蹴而就,要制定不断递进的目标;从内容上看,系统思考意味着在知识上进行逻辑化梳理;从时间上看,系统思考意味着整合内容协调课时。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活动系统化、评价系统化,中观课的评价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中观课堂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

一是,在中观课上,宏观脉络——中观线索——微观落实——微观规划,这四个要素呈现几个,如何组织,要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如《燃烧与燃料》四个要素都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出现三个要素。

二是,对同一知识点,如何拿捏它在中观课和微观课两处不同处理的分寸?比较浅显、比较独立的知识点可以在中观课堂中落实,如《整式及加减》中的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等概念。有些知识点可以在中观课和微观课中分别从不同层次加以认识。如《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教学的问题还需要聚焦课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解决,中观课堂的知识逻辑结构图除上面说到的化学的例子外,还可用图表形式、树状图等,如《世界格局的演变》。

有个小故事最能表达我此时的心境。一个盲人到朋友家做客,晚上要回家,朋友为他点了一盏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你知道我失明还让我打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朋友说道:“路上还有其他人行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就能看到你而不致于撞到你。”于是盲人听从了朋友的劝告,结果还是被人撞了。盲人反问那个撞他的人:“你为什么撞我,难道你没看到我手上提的灯笼吗?”那个人回答道:“你手上虽然提着灯笼,但灯火早就熄灭了。”在教育现实中,有的教师虽然提着灯笼去照亮学生,但心中的灯火早已熄灭还全然不知。引导教师反思教育的本质,点燃他们心中的“灯火”,学生们的前程才会更加明亮、更加温暖。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研究,但把教师的研究与教师的教学割裂开来,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正确路径,所以,务必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

鉴于上面的两个原因,我们确定了“中观课堂”的研究课题。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线的机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观念的培养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中观课堂未来的路很长。好在我们是真心想做这一件事,所以无论再苦再难,我们都甘之如饴;我们发自内心地想做好这件事情,所以在心神与言语之间,期盼产生无远弗届的交流。

【校长论坛】

新闻推荐

世纪英才——无悔的选择 淄博世纪英才外语学校初一二班付荣基的妈妈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