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院有佳人 柔肩担重责
蒲松龄纪念馆的讲解员(右一)在给游客讲解
□本报记者楚春霞
蒲松龄纪念馆坐落在淄川城东蒲家庄。来到这儿,走在古朴的青石板路上,漫步在曲径通幽的院落里,不时会有身材窈窕、气质出众的女子迎面而来。使人惊叹:古村落、故居里,会有这么多卓而不凡的女子,难道字“留仙”的蒲翁果真留仙吗?
其实,这些兰心蕙质的女子都是蒲松龄纪念馆的讲解员。蒲翁笔下,多是聪慧娇羞、楚楚动人的纯情女子,多讲惩恶扬善、弘扬真善美的故事。讲解员们久居聊斋小院,学《聊斋》、讲《聊斋》,传播聊斋文化,受到的是美与善的熏陶,所以,她们已成为美好的化身。
蒲松龄纪念馆是一个仅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6进小院落,“聊斋”正房也只是三间青砖、灰瓦、茅草覆顶的明清风格乡村民居,但它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引人入胜的,不是风光秀丽的山水景色,而是“聊斋”特有的文学底蕴和传奇色彩。因此,这儿的讲解员不是导游,而是聊斋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春夏和寒暑,是她们,为墙上的蒲翁画像与参观的游客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引领游客走近蒲翁、了解蒲翁屡试不第、穷困潦倒的一生,领教蒲翁写鬼写妖、刺贪刺虐的本领,为宣传淄博、弘扬淄博文化默默奉献着青春和才华。
研读聊斋为聊斋文化代言
若想给游客一杯水,讲解员就得有一桶水。她们除了熟知蒲松龄的生平、练好讲解技巧等基本功外,还苦下功夫,读《聊斋》,学《聊斋》。从读白话文聊斋故事,到逐步读聊斋原文。每个月,讲解员都精选一篇原文,读通读透,自己翻译成白话文,在每月例会上讲一个聊斋故事。如此,异彩纷呈的聊斋故事、人物形象入脑入心,她们给游客讲解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生动有趣。讲解员们还时刻关注国内外聊斋学研究的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当前存在的一些争议加入到讲解词中去,使游客获得客观而感性的认知和体会,从而使讲解内容更丰富,更有学术水准。有的讲解员还撰写了颇有建树的论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立志成为学者型的讲解员。
因人施讲让聊斋文化远播
来蒲松龄故居参观的,是形形色色、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有国家到地方各级领导人、作家、研究学者、国际友人、外国留学生,还有听着聊斋故事长大的当地人。因此,讲解员们结合参观者的身份,因人施讲,力求每一场讲解都成为有机互动的文化交流。一次,讲解员孙晴遇到一位外地来的老先生,交谈中发现,他不光熟悉《聊斋志异》,还对蒲松龄的医药著作《药祟书》感兴趣。遇到聊斋知音是讲解员最开心的事,孙晴改变了以往的讲解模式,与老先生边参观边聊,不时向他请教。在整洁的展室里,在古朴的庭院里,一老一少倾心而谈,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临别时,孙晴把自己保存的聊斋学专著送给了老先生。几天后,这位老先生从南京来信,感谢孙晴使他不虚此行。
除了文言文的《聊斋志异》,蒲松龄还完成多部俚曲的创作,完整保留下来的有十五部。刚考入讲解队伍不到两年的张晓把这作为聊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起来,她克服不会说方言的困难,认真向村中老人学习,结合讲解,经常为参观者唱上几段,让俚曲这蒙尘的珍珠再放光茫,让参观者领略到聊斋文化别样的魅力。张晓唱的俚曲声情并茂、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参观者的喜爱和欢迎,这位讲解队伍里的新兵充分感受到了“干一行,爱一行”的幸福和充实。
游客反响“我们被深深吸引了”
正是这些讲解员们赋予这个古老的院落以生命,是她们让蒲翁从青灯黄卷旁走来,活生生地来到大家面前。慕名前来的参观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与蒲翁进行了近距离的、全方位的接触。参观过后,他们感慨良多。在一本本厚厚的留言薄上,他们谈出了各自的感受。著名作家张炜、毕飞宇、韩少功、迟子健写道:“向蒲松龄致敬!”表达了对小说巨匠、大文学家的敬仰之情。国家汉办国外汉语师资研修山东大学文化班的师生们感叹:“这儿环境优雅,文化氛围好,讲解员水平高!”物理学家丁肇中的夫人丁苏珊是一位美国人,她在留言薄上深情地写道:“我们被深深吸引了……”言简意赅,意犹未尽,说出了每位参观者的心声。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