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知青轶事 ○张晓东

淄博晚报 2014-01-23 17:28 大字

张晓东,男,1968年生,1989年参加工作,大学文化,现任职于淄博高新区管委会某部门。在乡镇工作多年,先后从事过多个部门的工作。自幼酷爱文学,工作之余,执着于文学创作。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淄博日博、淄博晚报、山东文学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多篇,200多万字。白天执着于工作,夜晚执着于文学梦想,笔耕不辍,探索人生。对生活的领悟是:因为爱,所以执着。

74、75年的时候,我6、7岁,我们村来了知青。

知青刚到村,没有住处,于是分散到房屋宽敞的社员家落户。寡妇杨二嫂和我们家住邻居,丈夫几年前去世,她领着两个姑娘、一个儿子生活,住房较宽敞,家里住了两个女知青,一个梳着两条小辫,一个梳着一条大辫子。杨二嫂的大女儿与她们年龄相仿,关系处的也好,很快结拜了干姐妹,两个女知青都叫二嫂干娘。后来知道大辫子的知青姓欧阳,长得漂亮,气质好、脾气柔和,引得好几个男知青经常来串门。其中一个头发油光光的小伙子跑的最勤,还给杨二嫂家送东西,央求二嫂做媒,向欧阳姑娘提亲。二嫂回绝了。二嫂认为这个知青太油滑,靠不住,与自己的干女儿不般配,不能坑了自己的干女儿。后来听说,欧阳姑娘与村里另一个长得很帅的男知青偷偷谈上了恋爱,几年以后就业回城、结婚,生活的很幸福。

我们村有两个姓王的知青,是亲兄弟,有两个姓赵的知青是亲姐妹。哥哥、姐姐是第一批来的,弟弟、妹妹是第二批来的。哥哥长得一表人才,英气逼人,弟弟个子矮、一脸青春痘,貌不出众;姐姐个高、鹅蛋脸、大眼睛、梳着大辫子,村里的青年人都暗恋她,叫她美女西施。妹妹长得不丑,但是是圆脸盘、单眼皮,带着眼镜,比姐姐逊色不少。王帅哥有一手绝活,身体可以在单杠上“转车轮”、在板凳上玩倒立。赵美女不仅长得好,歌也唱的好,据说上学时是学校的文艺宣传队队长。这两人因为特长突出,很快被村里推荐到村小学担任了代课教师。王帅哥教体育课,不时向学生显露一下绝活,震得学生一愣一愣的。赵美女教语文、音乐、美术。为了表达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决心,她虚心学习农村方言,结果闹出了笑话。校领导陪同公社分管教育的领导来听课,她正教学生学生字。“同学们跟我读,白(bai)白(bai)——白(bei)菜的白(bai)!、白(bai)白(bai)---白(bei)菜的白(bai)!”。老师念一遍,学生跟着读一遍,听课的领导忍俊不禁,一个个捂着嘴跑了出去,从此这位美女知青获得“白(bei)菜的白(bai)”的绰号。

还有一位男知青很有名气,姓郝,这个人体壮如牛、满脸络腮胡,据说在城里当红卫兵时是个“武斗”英雄。到村后重活累活不愿干,动不动请假泡病号。没有办法,大队干部给他安排了一个“美差”——冬天、春天的时候,夜里与民兵一起巡逻,防备“阶级敌人”搞破坏,白天休息不出工;夏天、秋天的时候“看坡”——做田野卫士,看守庄稼。没想到郝同志把巡逻、“看坡”工作干得如鱼得水、风起云涌。他发现一名富农分子有投机倒把嫌疑,于是一连十几夜在村口蹲守,终于把这名蒸了白面馍馍偷偷到城里买的“坏分子”抓获。以前,经常有社员的猪、鸡跑到地里糟蹋庄稼,村干部束手无策。郝同志领受看坡任务后,手持齐眉棍棒,在庄稼地里见猪打猪、见鸡打鸡,后来发展到晚上在村里打狗。打跑了算运气,打死拖回知青食堂改善生活。知青欢天喜地,村干部跟着蹭肉吃。丢猪、丢鸡、丢狗的社员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有大队干部撑腰,谁也没有办法。郝同志最露脸的一件事是破获了一起偷盗集体玉米的大案。秋天,地里的玉米要熟了,家里断粮的人经常在夜里出来掰几个玉米救急。往年都是本村人看坡,街坊四邻的,看到了也不好较真。有一户姓王的人家,有6个儿子,大儿子年近三十,小儿子七、八岁,穷的吃不起饭、盖不起房、娶不起媳妇,年年都要吃救济。庄稼熟的时候,这家人经常出来偷偷摸摸。今年看坡的换了郝同志,这家人该当晦气。郝同志一身正气、火眼金睛,发现有人偷盗玉米,大喝一声,抓了现行。村干部让民兵连长带领民兵搜查了王家,结果在猪圈里、炕洞里、柴火堆里搜出了十几麻包玉米。王氏兄弟六人身上挂着玉米棒,自己敲着锣在全村游街示众一天。郝同志立了大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不到两年,招工回城了。

我们村还有一位男知青,会用假嗓子唱戏,演革命样板戏时扎上大辫子反串铁梅,演着演着辫子甩掉了。观众乐坏了,拍巴掌、喝倒彩。这个知青还算灵机,弯腰拾起辫子,加了一句台词,“鸠山这个大坏蛋,抓了我爹爹,还剪了我的辫,新仇旧恨,我和他没完!”。来个造型下台去了,台下笑声不绝、掌声不断。

知青陆续返城,很多年过去了,但知青身上发生的轶事一直深深留在村民们的记忆中。

新闻推荐

昨日,“调研淄博”的大学生来到淄博市中心血站 发掘汩汩热血背后的故事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