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奇葩多福砚
多福砚位于西王庄村新建的多福砚博物馆 《四库全书·御制多福砚铭》
□垄上行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砚虽排名最后,却居领衔地位,有“四宝砚为首”之说。砚,也称“砚台”,最常见的是石砚。我国地大物博,名山大川众多,可以做砚的石头比比皆是,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山东文化源远流长,砚的品类繁多,所产诸砚总称为“鲁砚”。济南市莱芜区所产的多福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类。
济南市莱芜区西南部山上,盛产一种板石。石面上布满了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因为地质变化,大自然将它们镶嵌在了灰黄色的石板上。它们保留了生命最后瞬间的姿态,有的如飞翔的蝙蝠,有的像翻飞的春燕,所以,人们便形象地将这种石头称为“多福(蝠)石”或者“燕子石”。
燕子石石质细腻缜密,温润如玉,石片色多深绿、浅绿,间有紫褐;化石色呈微黄,浮雕般突出石面,一般2厘米至4厘米大小,须翅翎羽皆栩栩若动。此石是制砚良材,明清时人们就用此石制砚。这种石砚保潮耐涸,易于发墨,不伤笔毫,备受历代文人珍爱。当代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曾赞美多福砚:“亦柔、亦坚、亦方、亦圆、亦璞、亦妍、亦人、亦天。”王士祯详述,孔尚任记诗,乾隆帝“珍玩”
王士祯(1634-1711),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是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池北偶谈·卷二十·谈异一》有《蟙砚》一篇,详述了多福砚的来历。文字不长,兹录于下:
张华东公(延登),崇祯丁丑(1637年)三月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饭至河滨,见水中光芒甚异,出之,则一石可尺许。背负一小蝠、一蚕,腹下蝠近百,飞者伏者,肉羽如生。蚕右天然有小凹,可以受水,下方正受墨,公制为砚,名曰“多福砚”。铭之云:泰山所钟,汶水所浴。坚劲似铁,温莹如玉。化而为鼠耳,生生百族。不假雕饰,天然古绿。用以作砚,龙尾继躅。文字之祥,自求多福。
王士祯是张延登的孙女女婿。张延登(1566-1641),山东邹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明末重臣,博学能文。张延登游泰山时,住在泰安大汶口,一天饭后沿汶水岸散步,在水中得一奇石,遂制为砚台。石上有蝙蝠近百,“蝠”与“福”同音,便名之为“多福砚”,且题铭其上。从张延登的题铭,可见其对这枚砚台的喜爱。
这枚砚台后来传到了一个叫张勄的人手中。张勄,字敬止,康熙三十年(1691)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康熙三十六年(1697)任浙江巡抚,三年后退休,居北京西郊。康熙四十年(1701)腊月,滞留京师的孔尚任(1648-1718)受邀去张勄府中赴宴。在酒酣耳热醉眼蒙眬之际,张勄出示了他珍藏多年的这枚“多福砚”让他观赏。对文物颇有研究的孔尚任见此大饱眼福,不禁反复把玩,爱不释手,酒醒后奋笔疾书作五言长诗一首以记之:“斗室温如春,腊酒排拇战。卒岁无褐人,翻忆蒲轮扇。解酲索葛花,镇热得石片。主人郑重言:石名多福砚。请观母蝠形,张翅筋脉见。小蝠附乳稠,蝠蝠形略变。何年风雨飞,出海成石燕?张家两中丞,得失如轮转。一砚供二贤,先后荷殊眷。厘祝非巫辞,确信天与善。予待平州颜,恍睹华东面。前身传后身,砚比唐虞禅。奇合百年珍,一日摩挲遍。予虽鉴古多,惊此双眸眩。爱玩酒力消,请君重张宴。”
此诗载《长留集》,题为《张敬止中丞招饮日涉园之斗室,醉后观多福砚,为张华东先生故物,感其天合之奇,赋以识之》。此诗的前三句写饮酒的场面和作者醉酒的情景,因醉酒而向主人索要解酒的葛花,而主人却给他拿来了一块石片让他“镇热”。主人郑重地告诉孔先生,这可不是一般的石片啊,而是一枚精雕细刻而成的砚台,名叫“多福砚”。你看,这石片上精美的图案多像展翅欲飞的蝙蝠,母蝠翅膀上的筋脉清晰可见,而母蝠翅膀下的小蝠却紧偎母怀,恋恋不舍。孔尚任不禁把那些蝙蝠一样的图案想象成了从海底凌空飞来的石燕:“何年风雨飞,出海成石燕?”
这枚多福砚后来又传进了皇宫,被乾隆皇帝视为珍宝。成书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被制砚界奉为圭臬的《西清砚谱》,对此有详细的记载。该砚在乾隆皇帝所作《乾清宫所藏五砚》诗中,被誉为他常用五砚之首,至今仍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砚除张华东所刻砚铭等以外,其左侧还镌有方印篆书“乾隆珍玩”四字。后来,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砚配上精致的红木匣,匣的盖面、盖内以及匣底均刻有乾隆特制的印章或铭文。
制砚业清中期达鼎盛,成文人案头珍爱
山东著名文人牟愿相(1760-1811),栖霞人,曾寓莱六年,走遍了莱芜的山山水水。他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枚用莱芜燕子石制作的砚台。他还为这枚多福砚作《燕子石砚铭》诗一首:“石硁硁,燕子生。不飞不鸣,奚以其形?”此诗载《小澥草堂诗文集》。
乾隆三十三年(1768)夏天,浙江秀水人盛百二来山东淄川担任知县。淄川所出的淄砚名闻遐迩,曾与广东端砚并称为“南端北淄”。上任伊始,盛百二便着手编纂一部有关淄砚的书。淄川与莱芜相邻。不久,莱芜有个叫张愚髯的就精选了两块燕子石制作成的砚台,给盛百二送去。盛百二一见,赞叹不已,并将其载于《淄砚录》中:“戊子秋,张莱芜愚髯曾以二石见贻,长方四寸余,其背有如蝙蝠者,如蜂、蝶、蜻蜓者数十,文皆凸起。其一石面有珠蝙蝠影,大寸余,却不易得,名之曰:鸿福砚,可为读易研朱妙品。”在那年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寿辰之际,盛百二还为此多福砚题铭:“皇建敷锡,地不爱宝。来自丹穴,翔若朱鸟。如天之福,黎庶寿考。滴露细研,情游羲昊。”从这段铭文,可以看出精通天文地理的大学问家盛百二对多福砚的喜爱。
《淄砚录》中,盛百二亦写到了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张延登游泰山宿大汶口得多福石制为砚的故事,并做按语:“此石莱芜往往有之……其色绿,有深浅不同,又有如蠖村石色者。华东尚书所得盖特异于众。在大汶口距莱芜五十里为泰安县境,则不独莱芜有也。”“此石……不独莱芜有也”这句话恰好说明,当时莱芜的多福石已经很有名,以致让世人认为此石只有莱芜出产。
民间艺人秉承传统,制作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莱芜是中国燕子石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数百年的制砚历史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制作技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保护和发掘这古老砚种,原莱芜工艺美术厂开始恢复生产多福砚。后经山东工艺美术研究所著名鲁砚专家石可先生倾心指导,多福砚制作精品迭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多福砚作为鲁砚的一个重要品种赴京参加鲁砚汇报展、全国第一届文房四宝展等,并送到海外展出,受到广泛好评。舒同、启功、范曾等书画名家对多福砚十分青睐,纷纷题词写赞。1981年秋天,莱芜老艺人精选了一枚用当地出产的燕子石制作的砚台,给在北京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寄去。吴先生收到家乡人寄来的礼品,爱不释手,以为“鬼斧神工”,遂挥毫题写了“且喜飞燕入紫云”七个字寄给老艺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直到本世纪初,莱芜区多福砚以及其他燕子石工艺品生产加工十分繁荣。据不完全统计,采石加工有近千人,经营店铺有近百家,可谓盛况空前。后来,由于手工制砚速度慢,加之经济效益日益下滑,很多人开始借助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批量生产,多福砚这一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面临失传。
2012年6月,莱芜著名制砚专家张瑞乾先生牵头成立“莱芜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在他的带动下,莱芜一批民间艺人又开始逐渐恢复多福砚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使多福砚的挖掘、恢复、保护、研究开发工作得以持续下来。2016年,“多福砚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7月31日至8月1日,山东省鲁砚协会主办了“走进多福砚之乡,弘扬多福砚文化”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莱芜多福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8年7月,张瑞乾筹资1000多万元,在盛产燕子石的牛泉镇西王庄村村东旗山下,筹建多福砚博物馆。经过不懈努力,目前,该博物馆建设已初具规模,吸引了众多专家和游客前来参观指导。
“见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遗于子孙者,不可不培。”乾隆珍玩多福砚上的这几句铭文,告诉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更要为子孙后代造福。张瑞乾先生常说:“多福砚及其传统制作工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记者杨淑栋通讯员杨永杰报道本报桓台讯记者从桓台县住房保障事务中心获悉,为做好新形势下招才引智工作,桓...
桓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桓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