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平台 聚人才 促转化 校城融合走出“淄博模式”
□本报记者周荣顺通讯员徐以强报道
本报讯走进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东门的“大红炉”,路演大厅、创业咖啡、创客书吧、创客工场等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扑面而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入驻“大红炉”众创空间的创业项目已达100余个,涉及电子元器件开发、网站建设与软件开发、广告创意设计、新材料研发、无人机应用、影视文化等,随着淄博市校城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在这里涌现。
架起创新平台,高端人才集聚。2016年4月,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签署《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两年来,通过不断对接、主动融合、合力共为,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凸显。
校城融合发展之初,淄博市围绕构建环山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圈,打造鲁中创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中心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建成了12000平方米的“大红炉”众创空间,现入驻创业项目100余个、其中30余名教师、200余名学生也在这个平台上一展才华,凭借良好的业绩,今年初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围绕淄博市传统优势产业,开建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集战略规划与咨询、应用研究与孵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此外,淄博市还充分发挥理工大学人才密集、馆藏资源丰富等优势,组建起淄博发展研究院,承担发展规划、咨询论证等政府外包服务。一系列产业创新、创业创新平台及新型智库平台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高端人才集聚,成为校城融合发展一大优势。2017年,淄博市为理工大学兑现122位高层次人才补贴2129.2万元,引进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温广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兰玉彬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同时,建立校城融合企业技术需求库和专家库,面向理工大学发布了97项企业技术难题,面向企业发布了理工大学242位专家的研究成果。
“借力校城融合政策,重山集团与山东理工大学周晋教授合作开展氟化碳材料研发。目前,氟化碳纤维的中试车间正常运转,相关产品已开始供给国内知名锂电池企业。”重山集团董事长李学告诉记者。
促进成果转化,校城全域融合。2017年4月,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研发团队的成果“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被临淄区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5亿元人民币买断20年独占许可使用权。这一成果,解决了“聚氨酯产业破坏臭氧层”全球性难题,为产业发展找到新出路,项目展现出科技的巨大价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淄博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预算资金,支持校城融合发展。两年来,共组织实施校城融合发展平台建设类项目11项,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类项目79项,社会发展研究类项目16项,拉动科技创新投入6亿多元。
据悉,校城融合发展在淄博市11个区县与山东理工大学的校地合作中也迸发出诸多亮点。张店区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校城融合发展;淄川区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淄川研究院、中国锻压装备制造交易基地;博山区、桓台县、沂源县就在当地成立山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达成意向;周村区、临淄区、高青县也从人才共享、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在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通过校城融合,创新驱动谋求新出路、开辟新空间的效果已然初显。
新闻推荐
□张英孙丽梅刘骐豪2月23日,国网桓台县供电公司召开公司级对标大讲堂,查找短板和不足,针对性制定提升措施。国网淄博供电公司运监中心主任翟建等到公司现场指导,并提出建议、意见,...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