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失高贤 师魂永长存 ——追记桓台一中退休老教师鲍必骥□本报记者 崔葳 通讯员 韩卫东
10月18日上午,桓台县委、桓台县人民政府和桓台县教体局、桓台一中在桓台县殡仪馆联合举行追悼会,永别最受人尊敬和爱戴的桓台一中老教师鲍必骥先生。淄博市高校工委、桓台县政府、桓台县教体局和桓台一中负责同志,鲍必骥先生的亲属、桓台一中师生代表和部分校友参加了追悼会。
鲍必骥先生祖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人,1919年3月生于浙江省湖州市,桓台一中退休教师。2016年10月16日13:00因病去世,享年98岁。
风云际会成俊骥,鲍必骥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磨砺了他的品格风范。鲍先生出身名门,自幼就读于浙江杭州的教会学校。1942年高中毕业后,在蒋经国先生任社长的江西《正气日报》任记者;后转至重庆继续从事新闻工作,1947年,任《中国日报》采访部主任;同年10月于安徽大学深造,后经引荐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国际法,期间任毕业班学生会主席。195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中央政法公报编辑室任编辑;1954年任国务院法制局助理研究员。1961年响应中央精简机关人员的号召,主动要求下放,由山东省教育厅分配至桓台一中,先后任教师、英语教研组长,1985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79年至退休年龄,又主动要求延迟退休,直至1989年70岁时才正式离开讲台。半个多世纪以来,鲍必骥先生一直默默守候着桓台这一片沃土,默默为桓台一中的教育事业奉献着。2010年,本报用“大师无名”作标题,用两个版的篇幅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鲍先生的事迹才被世人所知,并被评为了当年的“感动淄博人物”。
筚路蓝缕启山林,鲍必骥先生是桓台一中英语学科的奠基人和功勋教师。鲍先生以其精深学识、勤勉态度与师德魅力,创建了桓台一中第一个英语课外学习小组,培养了第一批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树立了桓台一中外语教研组在鲁中教育领域的学科影响力,创造了桓台一中英语高考成绩连续11次全市高分率第一的骄人成绩,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德业双馨的杰出建设人才。
高山仰止铸丰碑,鲍必骥先生是桓台一中师德精神的灯塔和标尺。鲍先生学贯中西,淹通博学,终身学习,手不释卷;他勤勉敬业,一丝不苟,以教书育人为安身立命和毕生事业;他仁厚博爱,爱生如子,倾其一生积蓄31万元创立“黄高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他身卸教职,心系讲台,创办“英语壁报栏”,为师生赠书报,为学校师生的成长成才尽心竭力。
玉壶冰心见风骨,鲍必骥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格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鲍先生天性纯仁,事母至孝,侍奉颐养不愧孝子名实;耿介正直,有恩必报,学问之外与人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一辞教授聘职,两拒京沪官任;从不扰人,甚至将自己百年之后的丧葬费都亲自作了准备和交待。生活至简,日常必需之余身无长物,扶危济困不遗余力。病笃之际,又将房产公证,捐赠给“黄高助学金”基金会。
一朝杏坛失高贤,十里锦秋咽悲声。鲍必骥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卓越的人格所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感召激励着桓台一中师生和校友们去追求至美至善的人生境界。
按照鲍必骥先生的生前遗愿,第二天他的骨灰将撒向黄河。
新闻推荐
□通讯员张运波李丙营报道本报讯日前,在新建的桓台便民中心,整修后的便民大厅焕然一新,不少市民正在这里办理业务。新便民大厅不仅面积大了不少,还增加了人社五大保险、出入境登记、国地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