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三村的“文艺范儿”

淄博日报 2016-09-30 00:00 大字

北三村智能文体中心的文艺演出□本报记者陶安黎通讯员张学军卢雪尧

智能文体中心的“明星瘾”

北三村现有1100多口人,在桓台县马桥镇不算个大村,像所有富裕起来的中国乡村一样,城里有的,北三村都有;甚至城里没有的,北三村也有了。就拿这个村的智能文体中心来说,已经让我们这些所谓城里人也羡慕不已了。

每逢周六下午二点到晚上九点,文体中心免费向村民开放,大家聚集在这里,载歌载舞,健身娱乐,欢声笑语,不管你有没有文艺细胞,都可以过一把明星瘾;不管你是不是演员,都能登台一试身手。戏剧,曲艺,音乐,歌舞……要的是个参与,图的是个快乐。

国庆节前夕,秋高气爽,保持了多日的“淄博蓝”让秋日的天空异常明净高远。当记者走进北三村智能化文体中心时,不觉眼前一亮,宽敞明亮的大厅、摆放整齐的座椅和灯光璀璨的舞台,令人恍如走进一家高档的大剧院。

北三村村主任杨玉祯介绍说,文体中心投资400余万元,占地面积800平方米,自今年7月1日启用以来,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村民们的一道“文化大餐”,把北三村的生活装扮得和城里一样有声有色。村里还为智能化文体中心配置了国际一流的舞台设备,安装了进口的灯光、音响,追求尽可能高的规模和档次,力争为咱老百姓打造一个村级最好的智能化文体中心。适逢马桥镇政府开展“文化边远行活动”,计划总共演出52场,力争走遍全镇所有的乡村引领全镇人民踊跃参加文体活动。北三村积极响应“马桥文体全民参与”的号召,努力把智能文体中心打造成村民展示才艺、提高素质的良好平台。

“十里乡俗各不同”,文化底蕴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农村特有文化的不断挖掘,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建设新农村,不单是一种用“新文化”来取代乡土文化的过程,而是需要将文化“根系”延续下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递。像北三村这样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成立自己的文体中心,给百姓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实惠,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生活提升的一个缩影。

61岁的村民杨公江负责文体中心的管理工作。他告诉记者,“村里现在经常搞文艺活动,周六和过节的时候常有外地艺术团来演出,相邻村民也会赶来观看。各项设施的建设、各种活动的开展,真正让村民们体会到文艺带来的欢乐。而且不仅可以在周六开放时间到舞台上尽情歌唱和表演,平日里也可以在楼下赏鱼戏水,下棋对弈或谈天说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滋润”了。

能人杨玉祯的乡土情

在北三村,说起杨玉祯来,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能人,其实,一个村出这样一个一心想着村集体、想着父老乡亲的能人,往往也是村民的福分。

杨玉祯担任村主任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才一年,但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从上任那一刻开始,他就铺下一个念头——多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谋福祉。

他首先从最贴近民生的问题抓起。水是生命之源,如何让村民喝上放心水、健康水成了杨玉祯一个时期以来苦苦思考的问题。

杨玉祯和村委一班人经过多次商讨、调研和论证,根据村里的实际用水情况,做出了决定。他们先是投资为村民装上净水设备,将过滤消毒装置直接送到家中,让每户人家都可以喝上干净卫生的纯净直饮水。同时,他们发现可以将村民排出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便用这些水在村中两个小区前后建起灯光喷泉,循环后流入下水道,既保护了水资源,又给夏日的村子送来丝丝清凉。水下有鱼,水上有灯,水波潋滟,光影流盼,成为北三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岁月如梭,人生易老。爱老、养老、敬老是每个公民的公德和义务。北三村向来就有敬老爱幼的淳朴民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早已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生于斯长于斯的杨玉祯,更是对北三村这块土地怀着一腔真挚的感情。当他看到村里的老人不断增多,养老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上任伊始,杨玉祯就积极推进养老院工程建设。杨玉祯介绍说,北三村养老院现有108位7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免费吃住。为让养老院的老人可以吃上干净放心的纯绿色蔬菜,村里建了6个蔬菜大棚,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不使用地表水灌溉,用地下160米深水浇灌,种植出来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专供养老院,确保老人们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个人首做到孝,其他一切才会做得好,才值得让人敬佩。杨玉祯通过简短的话语和具体的行动,融入了他对北三村老人们深深的关爱和付出。

在我国,住房不仅是安身之所,在某种意义上更代表了家庭的根基;路不仅是足下之地,更连接着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和外面的世界。“再苦再穷也要盖起属于自己的房”、“要致富先修路”也是许许多多村里人深信不疑的观念。记者还了解到,过去村里的泥土路一到雨雪天,就泥泞难行,给村民带来很大不便,遇上阴雨天,一出门鞋就会被陷进泥土里,村民出行非常不方便。过去北三村的路可以说是“晴天满街土,雨天满街泥”,现如今北三村用砂石路、水泥路全部替换了土路,村民再也不用担忧出门问题了。

除了路,就是房,这是百姓寄予厚望的两大主题。杨玉祯对记者说,村里的人不是不想住楼,只是买不起,所以村委会决定盖起楼房,为村民解决这一难题。虽说村里是纯农业,没有副业,但村委会没有将此事耽搁,而是为百姓垫钱集资建房,建起的楼房经济划算,对村民来说基本是免费入住,只需要交水电费。经过村委会的努力,北三村的村民都搬进了楼房,没有多交一分一毛,便实现了大家的愿望,

马桥镇片区主任曹艳华说,杨主任做了非常多的实事,工作认真努力,完成工作的力度、效率都非常高,从村里的设施到环境、场所,杨主任都想到了,做得非常细。他今年还带领村委会为村里的孩子们筹建儿童乐园,包括沙池、滑梯等。北三村虽然是农村,却是以城市的眼光和标准要求的,在各方面他都做到敢干、肯干、能干、会干,打铁先得自身硬,这样的村干部才是百姓的好当家人。

村规民约下的和谐景

北三村的每个村民手里都有一本《北三村村规民约实用手册》,是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包括旧村改造、住房调整的安排、子女的养老义务、环境卫生的清理、公共秩序的维护以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诸项条款,另外还有“讲文明,习礼仪,宽待人,严律己”的类似“弟子规”的训诂。册子不厚,却事无巨细,如同一位长者在谆谆教诲。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在文体中心附近下棋的村民,他热情地说,现如今,整个村子就跟个大家庭似的,很少有邻里不和、相互掐架的现象,尤其建起智能文化中心以后,即使有个小摩擦,晚上来到这里,大家一玩一乐,一唱一跳,便和好如初,甚至过去有些积怨的,也在歌声和笑声中化解了。

朴实的话语,让记者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一位文化学者曾这样说过:“农民需要休闲,更需要文化来帮他们凝聚内心,提高自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们要求的那样:美丽农村,不仅是环境美丽,更是文化美丽。”

农村要发展,必须要从文化发展开始。要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主动参与进来,增强文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农村文化建设要向更有传统、更有气息、更受欢迎的层次发展,使广大农民在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传承历史传统、促进农村发展、愉悦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杨玉祯正是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使北三村到处充满着城里人的“文艺范儿”,呈现着文明、融洽、充满活力的和谐景象。

新闻推荐

② ① 图①:10月8日,淄川区松龄路街道城三社区联合亿隆居家、足益生两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助老敬老服务活动,为社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义诊、修脚等爱心服务。(

②①图①:10月8日,淄川区松龄路街道城三社区联合亿隆居家、足益生两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助老敬老服务活动,为社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义诊、修脚等爱心服务。(宋加琴曹琳摄)图②:近日,桓台县城区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