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风怀高亮 德艺双馨——沉痛悼念恩师陈左黄先生

山东商报 2015-07-20 16:03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赤壁夜游点击查看原图百花齐放点击查看原图海右小隐点击查看原图学海无涯点击查看原图隶书郭沫若诗点击查看原图秋色秋香点击查看原图2015年7月11日凌晨2时50分,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陈左黄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8岁。

先生生于1918年农历7月14日。原籍桓台县,书香门第。先生幼承过庭之训,天资聪敏,勤勉向学。稍长,就读于长山中学。学校距桓台县城不足20里,宋代名臣范仲淹幼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断荠画粥,贫而力学,家喻户晓。明末崑山大儒顾炎武,避难隐居于此达10余年之久,此地学风甚盛。陈老就读长山中学时,恰值著名书法家金棻先生在这里执教,陈老少年时代热爱书法即得益于金棻先生的启蒙,师生之间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先生初学篆刻,即从秦汉印入手,对秦汉印有深入的理解,临摹秦汉印不刻意求其形似,而是着力于求其神韵。打牢秦汉印基础,则开始广泛涉猎明清以来许多篆刻名家的作品,博采众长,融汇贯通。与此同时,陈老对许多与印学相关联而又必备的知识极为重视,如金石文字、印史、印谱、印人传、流派、印石、印泥等,无所不究,其知识之渊博、功力之深厚,远非常流可及。以文字学为例,篆字是篆刻最主要的素材,篆刻家必须通晓篆字,然而在当今不少蜚声印坛的名家刀下,对篆书不甚了了,随意造作,错讹迭出,屡见不鲜。反观陈老存世的千百方印章中,从未看到这种现象,迄今也从未发现有悖于六书的地方,其深邃的功力,严谨的态度,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陈老的印风,布局奇特,刀法犀利,纵横捭阖,淋漓酣畅,以强烈的个人面貌,在众多大家中独树一帜。当代齐鲁印坛,新秀众多,人才济济,在全国印学界居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其中多人出自陈老门下。他们从陈老那里,不但学到了篆刻,也学到了做人,陈老的关心、培养,为山东省书法篆刻艺术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谈到书法,陈老总是谦逊地说,他的书法基本功不够,不能和许多名家相提并论。其实陈老的篆、隶,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就篆书而言,传统的小篆以圆融温润为主流特色,陈老则汲取了白石老人的笔法,以方笔入篆,并加快了运笔的速率,使一向温文尔雅的小篆,突变为峭折峻拔、酣畅淋漓的崭新气象,给人以极大的震慑和冲击力,即使邓石如、杨沂孙诸人,也不敢专美于前。陈老晚年常以花卉小品遣兴,信手挥洒,时有妙趣,往往不求好而自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改革开放初期,书画艺术品开始走入市场,书画的品质鱼龙混杂,书画的价位一路飙升,陈老对此深感不满,对酬资一概婉谢。后来我对老师说,这是自己付出劳动的报酬,适当收取,没什么不可。再后来,陈老周围的人都觉得陈老收取的报酬太过偏低,劝陈老适当提高一些,陈老说:“这就不少了,普通人一个月才能挣多少钱!”陈老收入不多,也谈不上什么积蓄,但他周围亲朋好友,但凡生活遇到困难,总能得到陈老周济。有一次,老师亲口对我说,周围需要帮衬的人多,他的收入须分成七八份之多才能满足。然而老师自律甚俭,一生粗茶淡饭,以知足为乐。老师对子女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示范在前,子女仿效在后,上下和睦,其乐融融。古人描述一位有道德、有涵养的人,往往用“喜愠不形于色”来形容,说来你可能不信,我和老师相处已逾半个世纪,困难和艰苦的日子都经历过许多,从未见老师生过气。我曾和老师谈起此事,他笑着说:“我命好,家里人和周围的人没人惹我生气。”他一生没得过大病,没住过院,以98岁高龄,享其天年,真是“吉人天相”。

陈老是山东省书坛“五老”之一,也是最后离世的一老,他的人品、学识和艺术修养,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他的一生不仅为世人留下了丰硕而美好的艺术作品,也为书法篆刻艺术培养了许多难得的人才,先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对推动山东省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将为世人所铭记。

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敬撰挽联一副,以寄哀思。联云:

循门墙而挥泪,彼苍者天,胡不憖遗一老?

仰鹤驾以凝思,惟仁者寿,固当垂范双馨!门生梁修

新闻推荐

机构称新型城镇化 难以支持新一轮地产投资

中金称,投资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地产投资的放缓。中金不认为新城镇化会支持新一轮的房地产投资扩张,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一、二线城市人口趋于饱和,而三、四线城市房屋...

桓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桓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