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湖一村“蝶变”之路

日照日报 2014-05-26 19:20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刘伟 徐蕊

“我在工地上!”5月22日,在南湖镇驻地“山海新城”建设工地,笔者见到了南湖一村支部书记赵从月。他的身后,10栋居民楼拔地而起。

话题就从安置楼开始。安置楼分两期建设,总面积7.2万平方米,共建设25栋楼房,其中住宅面积6万平方米,沿街商铺1.2万平方米。去年5月1日动工,如今,10栋已经完成主体正在加紧装修,其余15栋年内动工。工程完工后,全村群众将彻底告别平房,整村实现“楼房化”。

“采用框架结构。水、电、暖、气齐全,不比城里差。”赵从月介绍,一期的安置楼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全部是精装,村民不用再花钱,直接搬进来住!”

村“两委”成员费立杰代表村里常驻工地,负责工程监理。他说,在乡镇建楼房,水、电好解决,供暖供气是“老大难”。村里经过反复考察比较,采用空气源热泵技术集中供暖,这一技术,符合绿色低碳要求;并与燃气公司达成合作,为每家每户通了天然气。

塔吊林立,铁臂挥舞,安置区建设热火朝天;紧挨着施工区,规划建设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村里,日子一如往常,波澜不惊。

一动一静之间,巨变正在发生。

缘起:强村也有软肋

作为镇驻地村,南湖一村有着重商传统,商业氛围浓厚。全村361户,经商做生意的就有200余户。南湖镇以及周边镇集市上,一半以上的商贩来自南湖一村,既有布匹、鞋帽、成衣,也有食品制作销售、海货贩运;还有经营模板租赁、石材加工、饲料加工的。南湖一村人能干、富裕,名声在外;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近年来,每年村民福利待遇支出达20多万元,令周边村庄艳羡不已。

强村也有软肋。

由于村庄规划早,街道狭窄,房屋老化,很不受看;40多个沿街商户分散经营,货物摆到街面上,成为环境综合整治的难点。村东边的养殖小区紧挨着村居,养猪、养鸡、养牛,规模不大,对环境影响很大。村里也下了很多力气整治,整一整,好一阵,松口气,就反弹。赵从月苦笑着说,“最好的成绩是全镇82个村中排名倒数第三。”

环境脏乱差,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看到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镇驻地面貌日新月异,周边村子盖起了漂亮整齐的楼房,群众的意见很大。

群众的意见就是工作的导向。经过认真研究,村两委决定,从整治沿街商户开始,这些业户由于场所限制,经营档次无法提升,不光影响环境,更制约发展。一班人决定拿出一块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将路边沿街40家商户整合在一起,结合镇上正在进行的小城镇建设,改造提升,并形成了方案、图纸,报送到镇党委政府。

就在这时,赵从月跟随东港小城镇建设考察团到南方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和成效开拓了他的思路,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他认识到,建成近30年的老村,不仅在村容村貌上与新城镇的建设要求相去甚远,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经过走访群众,村“两委”反复讨论,一个更大胆的思路形成了:步子迈大点,实施整村改造!

一村的改造思路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2年7月,镇里牵头成立南湖一村旧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将规划、国土等职能部门一并纳入,与村两委成员、退休老干部、村民代表、本村在外技术人员一起,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迅速展开工作。

经过各方努力,南湖一村最终选定央企中国建筑技术集团为合作伙伴。2012年冬天,南湖镇将位于一村东侧的南湖大集搬迁至南湖四村,为新村建设腾空土地50亩。经过艰苦细致的紧张筹备,2013年5月1日,“山海新城”安置楼开工建设。

底气:“南湖一村可以带这个头”

整村提升改造,平房变楼房,这么大的动作,在南湖一村历史上没有过,在南湖镇也是头一个。到底行不行?谁也说不好。

18岁就开始独立经营海鲜贩运的赵从月,敢想敢干。从2002年2月进入村两委班子,2011年高票当选村支书,他对南湖一村的“班底”了如指掌。

赵从月说,南湖一村历任村两委班子发展意识都比较超前。

赵自华担任村支部书记26年,规划建设了村庄,建设了商业沿街平房,实施租赁经营,保证了村集体年年有收入。赵自路任村支书期间,采取商业运作模式,将村委大院10间平房改建成二层楼房,改善了办公条件,增加了商业沿街营业场所。1992年,无偿拿出土地50亩,把南湖大集搬到了家门口,确立了一村全镇商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带动了全村从事工商经营的热情。上任支部书记赵自旺在村北规划了二层楼房区,成为山海西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历任支部重视公共积累,路面硬化、排污排水都走在全镇前列。工作做了很多,没有一任欠下债务。赵从月觉得,一村“两委”班子“过日子,打长谱”是一个优良传统,村支部有威信,群众信得过,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但村民无论什么时候来,都能找得到人,都能得到认真回复,一点一滴树立起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说白了,群众看的是咱的态度,是作风。”

在南湖一村,每有重要事项,都要经过“村‘两委\’研究—监事会讨论—征求老干部意见—修改完善—提交党员代表会议表决”这个程序通过,最大限度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赵从月看来,一村村民素质好。走南闯北的经商经历,使得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能力特别强,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比较强烈,只要把账算明白了,好沟通,能理解。特别是46名党员,反应群众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热情很高,关键时刻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

这一切,都给了村“两委”一班人“底气”:“发展必须要有超前思维,城镇建设,南湖一村可以带这个头!”

方案:“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

“宁可慢些,也要稳。”

从开始酝酿整村搬迁工作方案,在改造领导小组组织下,村里召开了十几次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反复征求意见、讨论、完善,前前后后,用了近10个月时间。

首先确定了“先安置,后拆迁”的工作思路。安置楼与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商业沿街等设施同步规划,为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在安置楼定价上,通过商业开发补贴改造资金缺口,让村民以最低的成本住上楼房。为了保证村集体收入,村里决定,新开发的1.2万平米的商业沿街商铺只租不售,本村村民优先经营,收益用于支付楼宇物业费,公益事业以及村民福利支出。

谋定而后动。

2013年3月份,入户签订评估补偿协议,签约率达到90%以上。5月1日,安置楼一期工程动工建设。

二期建设用地选在一村原养殖区。村两委认为,养殖虽有效益,但不符合城镇规划要求,不符合村庄商业特色发展定位。村里一方面对养殖用房科学评估,一方面鼓励他们转产,以养殖房置换楼房,经过细致工作,大部分养殖户同意转产。

针对群众反映:我们搬楼房以后,农机具、粮食放在哪里?村里最初计划,拿出20-30亩土地,建设仓储场所,集中存放。

一村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生产一直继续。随着城镇化加快,一家一户的小农业显然不是方向。对南湖一村而言,农业功能地位越来越弱化,这一点,党员干部清楚,老百姓也清楚。最佳方案是什么呢?

他们开展走访调研,问计于民。最终确定了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把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在有关部门引介下,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与村里达成合作意向,流转土地700亩,建设文化农业产业园,融入文化因素,发展高端农业、建设生态果蔬采摘园。如今,项目已经进入规划阶段。

对这个项目,一村“两委”成员都能掰着指头,说出个一二三:一是村民不用种地,就可以获得稳定收益;二是可以带动人流,带来“人气”,带动商业经营的发展。三是老年人可以在园中务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借此机会,南湖一村完成了土地确权。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持土地入股。协商过程中,企业提出,土地流转补偿金能否以现金的形式,一次性结清?村两委研究后认为,地是种粮食的,就以小麦为标准补偿。最终决定以600公斤小麦的市值逐年补偿,“保证年年有收益,并且不断增长,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

目标:“咱想到一块去了!”

在南湖镇2012—2014年度的重点工作中,南湖一村的旧村改造连续3年都是城镇化的重点。

镇党委书记王海洲这样定位南湖一村的“标本价值”:“一村的旧村改造,是南湖城镇化的“破题”,必须朝着精品工程,示范工程的目标打造,才能示范带动面上的铺开!”

党委的期望,群众的信任,让一村“两委”感受到了肩头的重量。硬任务锤炼了两委班子好作风。

在南湖一村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值班表,每位值班干部的联系电话,值班时间一清二楚。事实上,这两年来,村两委5个人每天都到办公室办公,大家都家里有生意,因为坐班,每年收入损失好几万元。

村组织委员张永春做模板租赁生意,他每天5点钟起床,开车将模板给客户送去,在外面简单吃点早饭,8点半赶到村办公室上班。如果白天有人租赁模板,没有空去送,就只好推出去了。“这是没法子的事。”

研究拆迁协议期间,两委成员每天晚上都要忙到8点钟以后,才能回家吃饭。养殖区拆迁协议,有的户要来回跑十几趟。如今,14个户中,13个户已经搬迁。土地流转做群众工作,前后一个多月里,两委成员每天晚上都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

“土地流转是好事,但民情复杂,工作难度太大,好几次想算了,不搞了,一想到老百姓这么支持,就咬牙坚持下来了。”

短短3个月时间,基本完成了流转任务。

一村工作顺利开展,改造指挥部成员、南湖镇党委组织委员陈建华有自己的体会:一是支部书记过硬,二是政策扶持到位,关键是镇村党员干部拧成了一股绳。一方面全村群众从感情上认同村两委班子;另一方面,他们特别注重了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对这届村干部,又同情又担心。”村两委的工作,79岁的老党员胡焕仁看在眼里,热在心里。从1959年入党,胡焕仁在村里干了55年,如今,还担任村监事会成员。同情是看他们辛辛苦苦确实不容易,担心是怕这么大的事他们扛得起吗?

整村改造,开会征求意见,他第一个发言:“这个事好,我支持!”他认为,一村人多地少,商业才是主导产业,流转土地是对的。在胡焕仁看来,这项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能不能搞好,看决心、看能力,也考验着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

“老少爷们选咱们,就是指望咱为村里干点事。”赵从月说,当前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对赢得群众支持充满信心:群众诉求再多元,只要一心为公,耐心工作,入情入理,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5月24日,笔者跟随村妇女主任赵凤云走访群众,经营“祥龙百货”的村民赵从红说:搬楼是好事,但希望自己的经营场地有保证,不用花很多钱去买楼住。“咱想到一块去了!”赵凤云告诉他,你说的这些,是村委一班人正在努力的方向。 

新闻推荐

剧本创作:陈庆爱如痴如醉的一生所爱

文学剧本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不但能够把...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