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旧貌难寻,古村落遗址亟待保护 韩家窝:断壁残垣中诉说历史

今日周村 2019-01-02 08:31 大字

南郊镇韩家窝村位于周村区东南5公里,南郊镇西南部,全村共有住户343户,农村人口1050人。墨水河畔,四面环山的小山村,这里曾是韩氏显族的发家之地,曾是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地方。小村古迹历经数百年历史洪流的冲刷,断壁残垣中,今人探索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新路。2015年,韩家窝村被评定为山东省民俗文化村,2016年被列入省级传统古村落名录。

韩氏一族显贵于此

韩家窝村明前建村,旧属淄川县,始称“阿里”。韩姓于明洪武年间迁入,繁衍生息,人口渐多,遂沿称韩家阿,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讹称为“韩家窝”。

韩家窝村韩氏,有记载的先祖可上溯至明初,至明末已成为地方大族。韩家在明万历年间最为兴盛,当时七世孙韩萃善、韩取善胞兄弟、韩浚、韩源胞兄弟考取进士,且都官居“省部级”。此后韩氏子孙连考皆捷,至清初号称七十二显官,各处建有府第七十二处。

旧淄川县志载:“阿里泉,在县西北三十里阿里庄,泉二:一韩氏园内,一庄南山涧中,流入萌水。”两个相隔不远的泉眼,这二泉水汇流成溪。小河原无名号,后因入住的“淄川韩氏”人才辈出,人们就把沟中二泉命名为“墨水泉”,其汇泉之溪亦名“墨水河”。

至今,墨水河畔还流传着一个奇“特”(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救清官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韩氏八世裔韩澜,时任浙江省温台盐运官,任中曾有段时间因国家财政拮据,三个月没给属下发饷,兵丁们时有怨言,怀疑是澜公贪污了大家的俸禄,便有妄为者,生起谋杀澜公之心。澜公自觉清廉无私,亦未觉察不轨者。

一日,澜公公务繁劳至夜半方睡,忽见一“特”至榻前说话:“大人快走,性命有忧。”澜公被惊醒,不觉心惊:“特”非常物,民间称“怪兽”,传为马配牛生,如马似牛,唯墨水河的水草才能喂养繁衍。“特”性忠诚、耿直,故又称“瑞兽”,非常人所遇。澜公料是近有杀身之祸,立起穿戴出门。刚一开门,只见一如梦中之怪兽跃到眼前,不住摇尾,作骑驮状。澜公心领神会,翻身骑上,“特”便如飞奔跑起来。此时,身后传来兵戈追赶声,惊得澜公一身冷汗。当夜,“特”载澜公回到了老家阿里的荆山寺,正待牵之休息时,却眼前一亮,神兽也不见了。

后来经上司核查明确,非澜公贪污,且朝廷如数拨付所欠俸禄,又安然为政。澜公感念神兽救命之恩,用自己的俸禄重修荆山寺,并塑一身长三尺之“特”像供奉香案上。临终时,澜公再塑一“特”兽放入其墓。

当地村民说,“文革”时期澜公墓被掘开,有位叫杨思忠的村民,从墓中得一银质如马似牛怪兽,交了生产队,队里以此换钱,又买得一头牛。

孝子董永流芳百世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这个爱情故事起初则是个无关风月的孝子故事,孝子董永当年卖身葬父,正是发生在韩家窝村。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

千乘即今高青县高城镇。董永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因为家道贫寒,父死不能安葬,就跑到数十里外的於陵(今周村南)插草自卖,安葬父亲。有位姓傅的富绅感念此事,送给董永银两,让他回家葬父,且不要任何回报。但董永坚持在傅家当了3年苦工,后来娶了一位勤劳善织的姑娘,生活非常幸福。这段故事可以说是董永由孝子的故事变为浪漫爱情故事的滥觞。

三国时,曹植《灵芝篇》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东晋时,干宝在他的《搜神记》里记载了同样的故事。到宋朝,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董永墓就位于韩家窝村东北约500米,坐北朝南,墓葬封土直径8.8米,高约2米,四周为砖砌护栏,墓前有2004年重立“汉孝子董永之墓”石碑,孝子董永的事迹流传至今。

古村旧貌鲜见亟待保护

68岁的韩棁祥是韩家窝村韩氏第20世子孙,他家的老房子正是明代通政使司右通政使韩源的老宅,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老宅曾经多次翻修,现在除门楼仍较完整地保留明清建筑风格,其余部分古迹残存并不多。像这样的明清楼阁,原来全村共有70多座,如今只余下2座。

我们走在韩家窝村的乡间小路上,村里的民宅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砖房,鲜有古风建筑。“那会儿村民手里有了些钱,都纷纷拆老屋盖新居,几百年的老建筑说扒就扒了,现在想想真让人心疼。”韩家窝村党支部书记韩生祥说。

韩生祥告诉记者,文革时期“破四旧”,村里的古迹、老物件被附近的学生砸的砸、扔的扔。当年为了褒扬韩家的事业功绩,有五位皇帝曾下旨敕建起五座“圣旨碑”,这几块圣旨碑也被搬了去架宽桥面,近几年才被起出来。经过几十年风吹日晒,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有几块还出现了明显的裂纹。

2012年,村里韩氏族人和文物保护者集资,为这五块圣旨碑盖起了“保护伞”。韩家窝村也开始探索文物保护与建设美丽乡村同步发展的路子。

图为韩生祥带领记者参观韩氏族谱石碑。

□杨淑栋  马景阳

新闻推荐

“悦读高青”让高青小龙虾养殖有了新活力 营业额翻10倍,还有外客慕名来

谢连波在高青县小有名气,他不仅是做龙虾菜的能手,同时也是养殖小龙虾的高手。“街道龙虾养殖面积达700余亩,几乎家家户户...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