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蓑衣樊村“稻渔共养”成模式

淄博日报 2017-09-24 11:00 大字

“蓑衣樊村创造的‘土地流转+稻渔共养+三产融合’做法是诞生在广阔田野里的一项创造发明,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9月12日,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暨生态健康渔业培训班在高青县蓑衣樊村举行。农业部及省海洋与渔业厅的领导专家对该村的稻渔共养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他们的做法总结概括为一种可在全省“复制”的模式。

“这个会议当初打算在沿海城市召开。我们调研后发现蓑衣樊村的这一做法太有创意了,就推翻原计划,将会议地点定在了这里。”省海洋与渔业厅推广站科长景福涛无意中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秘密。

走在稻田里曲折蜿蜒的木桥上,与会人员饶有兴趣地观看水稻和小龙虾的长势。飘满浮萍的稻田里,舞动着两只大鳌的小龙虾不时浮出水面。“我村的稻渔共养已有十多年历史。”大芦湖文化旅游公司经理刘树海说,早年,他们村就有农民尝试在稻田里放养河蟹,结果不是死就是逃,原因是地邻喷施农药毒死蟹苗;天下大雨,河蟹顺水逃掉。2011年的土地全流转为稻渔共养创造了条件。水稻插秧20来天后,他们就将虾苗、螃蟹放进稻田,因为稻田里有龙虾、螃蟹,就不能对水稻施用化肥、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只能用物理方法。龙虾、螃蟹吃水中浮萍、浮游生物、虫卵、杂草,它们在禾苗间来回穿梭,不仅能给水稻除虫、松土,其排泄物还能起到肥田作用。龙虾、螃蟹成了稻田卫士,虾成了稻田清水虾,米成了虾田米,双双达到了有机品质。有机大米亩产450—500公斤,产值达到7000元;龙虾亩产70公斤,产值达4500元。与原来相比,每亩增收6000多元。

凭借稻渔共养的经验做法,蓑衣樊村今年被认定为全国第七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高青大米)。省海洋与渔业厅更是将其作为一种模式面向全省推广。“若全省50多万亩水稻田、50万亩藕池全部运用蓑衣樊村模式,每年可增加几百亿元的效益。”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宋继宝说。

稻渔共养不仅为蓑衣樊村赢得了好收益,使他们成功脱离了贫困,还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不少游客来该村观稻、赏荷、看鸟、钓虾、“发呆”。蓑衣樊村成了远近有名的旅游村。今年预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文化旅游的收入突破2000余万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有效手段。蓑衣樊村在开展常规稻渔综合种养的同时发展休闲渔业,开发钓虾钓蟹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公司收入和农渔民收入,是典型的渔业‘新六产\’。”宋继宝说。

新闻推荐

高青:做足“功课”战“三秋”

□本报记者王克鹏通讯员张洪报道本报讯为充分发挥农机在“三秋”生产上的主力军作用,高青县从宣传培训、机具检修、作业调度、安全生产等多方面,打好“组合拳”,念活“服务经”,结合农机...

高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