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社两制”的茹窑新解 ——“茹窑模式”下沿黄村的脱贫奔康路

淄博晚报 2016-03-21 16:32 大字

茹窑,高青县木李镇东南部一个偏僻、闭塞的沿黄村。

2015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跃入人们视野,作为曾经的贫困村,茹窑村率先实践“以村民土地入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让“农民变股民”,又通过对社员组成、分配机制和运转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一社两制”的茹窑脱贫模式。

社员驾驶现代化农机为麦田喷洒农药

茹会(右)和社员查看农田小麦长势

一位老农民的创新抉择

直到上世纪末,茹窑村还是有名的穷村,村民把土地作为饭碗和命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许正因为穷,让他们摆脱窘况的心情更为迫切。

1995年,茹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全村32户,只有350亩耕地,主要经济来源就依靠这几亩地的产出。如何集约利用土地,增加耕地面积?茹会把目光投向了村内众多闲置的宅基地。旧村100余间房屋全部拆除,腾空土地130多亩,统一规划的新村也焕然一新。在镇上的扶持下,建起50多亩大棚,第一批种棚的村民率先脱贫。

地处偏僻、村小地少、集体经济长期空壳的现实,让茹会意识到,要想提高村民收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是必由之路。经过“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反复研究商议,兴茹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32户村民全部自愿以土地入股,全村350亩耕地实现全部流转、入社经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兴茹合作社是淄博市较早采取“股份+合作”“底金+分红”的方式向村民分配收益的。村民参股的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1000元补助作为底金,底金之外按每股的盈利进行分红。盈利部分的30%分配给入股村民,70%作为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董继明一家都是合作社的股民,他的一番话道出了村民土地入股的诸多好处:“通过土地入股有了更高的产出。现在每亩有1000元的底金保障,盈利后每年年底还有分红,村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领取工资,日子越过越滋润。”

一个沿黄村的脱贫样本

茹窑村集体经济和工农业项目基础薄弱,单纯依靠村集体主导的土地流转并无多大操作空间。如今,他们以农户土地入股,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发展现代化农业,书写了一个沿黄村的脱贫样本。

2007年,村民茹宗刚夫妇双双遭遇车祸,导致家庭贫困。家中的8.8亩土地,每年各项费用成本都在5500以上,一季下来只有300多元的微薄收入。而老两口行动不便,只能坚守着土地度日。参股入社之后,苦恼了近十年的老两口终于有了笑模样,他家的8.8亩土地,在一分钱不用投,一点劳力不用出的情况下,可以领到8800元的保底费用,盈利之后还可以与村民享受到30%的分红,这个家庭一下子摘掉了穷帽子。

通过“底金+分红”,“茹窑模式”让村里的贫困户成为可以每年领取收益的“股民”,这笔数额可观的家庭收入一下子“兜住了”困难家庭的生活底线,也让他们有了底气到市场中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村集体经济从10年前的负数到今天的固定资产百万元,茹窑靠的正是对土地经营权的极致把握。2015年,茹窑建起了文化书屋、修建了农村幸福院,村内民生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无钱办的好事喜事。

“一社两制”的新蓝图

1月27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当天晚上,茹会满脑子都是文件中描述的新理念、新政策,难以入眠的他便索性起床,打开电脑一字一句地又把文件看了好几遍,思路也逐渐变得敞亮起来,他在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了四个字:“一社两制”。

“一社两制”的新设想很快得到了合作社其他理事会成员的认可和响应。在茹会家中,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一社两制”的意义所在。兴茹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以半托管的形式吸收周边村庄农户加入,对他们实行耕种、销售等方面“五统一”,通过村帮村、户帮户,以此带动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由于茹窑周边面临村小村多的实际,群众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就很难实现整体流转,茹窑村便通过这种半托管的模式吸收他们入社,提升产出效益的同时,合作社的规模也会进一步扩大。

“一社两制”的“两”不仅体现在社员组成和分配机制上,还体现在运转模式上,合作社把之前旧村改造腾空的土地,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拿出30亩地与投资方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成为全市首家工厂化养殖基地。与此同时,围绕石磨面粉深加工,计划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新上石磨面粉馒头、面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把茹窑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

(通讯员王克军石晓静记者赵瑞雪)

新闻推荐

深化改革、内涵发展、突破农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专访高青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清天

...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