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镇化:转型是一条主线

莱芜日报 2014-04-02 17:11 大字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实,决定了莱芜市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必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率———

□本报记者 李玉亮

城镇化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城市化或者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道路。它是因产业升级而自然形成的人类聚集现象,通俗地讲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

经过多年努力,莱芜市已经具备了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坚实基础。截至 2013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5.18%,位居全省第七位,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城镇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5辆,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平方米。

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昭示着城镇化发展迈向新的阶段。但新型城镇化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根据测算,莱芜市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带动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按照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有望达到70%以上,届时将有近30万农民变为市民。

为何必须坚持转型提升?

最近,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发展理念。对照这些要求,莱芜市城镇化质量不高、发展粗放的问题较为突出。

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来看,2013年莱芜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18%,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6万人没有城镇户籍,形成了“就业在城、居住在乡”或“人口在城、户籍在乡”的割裂局面。

从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比较来看,2007—2013年,莱芜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6.5平方公里增加到98平方公里,增长了73%,同期人口由53万人增加到60万人,增长13.2%,土地城镇化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5.5倍。另外,莱芜市城镇功能还有待提升,现行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镇化发展。“如果说我们之前走的是一条1.0版本的城镇化,即速度型城镇化。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2.0版本,即以质量为主、速度为辅或者说速度、质量并重的阶段。有鉴于此,千万不要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心态,而应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走一条质量型的城镇化道路。”市委党校经济学系李教授认为。

转型之路如何走?

苏浙一带城镇化发展经验表明,新形势下城镇建设应注意三个问题: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消化农业转移人口与发展小城镇;二要坚持以工促农,做到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服务业配套;三要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资源禀赋特点,宜居宜业,增强集聚、市场和服务功能。

总结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市委、市政府对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坚持“四个尊重”、正确处理“六个关系”,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比如,在优化发展格局上,在打造“一体两翼多点”的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同时,着力构建“一带四片”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在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上,近期将实施“456”工程建设,即改造4个城市重点片区、治理5条城市水系,建设6条道路;在促进农业人口转移上,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总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支持城镇建设。如果以此为契机,在城乡一体化、济莱协作区、转方式调结构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全市就能形成科学发展的大格局。”李教授认为。 

新闻推荐

攻坚克难,奋力实现“后来居上”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孙爱军主持,解维俊作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讯(记者 姜培军 冯 锴邵建国) 2月4日上午,菏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菏泽大剧院隆重开幕。大会执行主席孙爱军、杨永昌、赵传山、汤...

高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