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捆高粱穗,一团尼龙绳,一个老人,延续了一段传承 大巧若拙缚笤帚

鲁北晚报 2013-11-29 18:15 大字

草制笤帚是乡间人们扫地除尘的生活用具,以前在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现在市面上多是机制的笤帚,手工笤帚愈发少见。生活的变化已经让人遗忘了许多以往的细节,但是农村一些老人定能随口说出一些有关笤帚的讲究。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拿笤帚,否则一年不利;送给别人的笤帚要隔墙扔出,若从门里带出会把交往的路扫断等等。不一定有道理,但背后总有一段传说,让你记挂起家乡的习俗。

步入中年的人们,或许还记得小时候笤帚疙瘩与屁股的亲密接触吧?那个记忆里,一定会有一个个温情故事。于是,这种笤帚就有了家乡的情结,被结结实实地扎在里面,丝丝缕缕,抽减不去。

①秸秆纺笤帚前需要先浸泡。

②多年劳作下,杨领方的双手非常粗糙。

③笤帚的耐用程度除了由秸秆决定外,经线也很关键。

④杨领方在家中赶制笤帚以备去集市上销售。

⑤时代在变化,纺笤帚的工具数十年未变。

⑥系上工具开始干活,纺笤帚对腰劲要求较高,腰劲强的人纺出的笤帚质量较高。

⑦杨领方在给笤帚上经线。

□晚报记者 高超/文

张滨/图

用线绳将高粱穗勒成笤帚的过程叫缚笤帚,很奇怪这种比较原始的劳动居然使用了这个很文雅、很形象的“缚”字命名,很奇妙。市区南杨大集常有一位卖手工笤帚的老人,他的生意颇为不错,最多的时候能卖出30多把。老人名叫杨令芳,今年67岁,家住高新区小营街道朱全村,起初他可不是缚笤帚的。

年轻时,杨令芳种过地、做过工匠,最后他选择了缚笤帚这个营生。“十年前,在高青县跟一位师傅学得,一个早上就学会了。”他微笑说,如今北镇、小营、南杨这些集市上,没有比他缚得更好的。

说着,杨令芳就在自家作坊里开始了手上的活儿。老人利索地系上围腰,坐在马扎上,将撑子的一头用皮带固定在腰间,一头蹬在脚底,中间一段钢丝相连。挑选摔净籽粒的高粱穗,摆成扇形攥紧。老人说,把上面的高粱粒刮干净,否则续不多,做出来后看着挺厚实,其实容易掉枝,不好用。

攥紧穗子后,杨令芳把撑子上的钢丝在穗子秆上绕上一圈,然后挺身蹬腿向后使劲,一边向怀里旋转着勒紧,钢丝就紧紧地勒进了穗子中,停住后,再把嘴里衔着的尼龙绳抻出一根,将勒紧的穗子缚住。再续上穗子,逐渐摆出扇形,一点点把笤帚下摆扎出来,然后在穗子中间插一根小木棍,一圈圈地再勒紧把手。  

“拾掇好材料,缚起来才有力道。”杨令芳介绍,高粱穗要提前洗净、浸泡,泡好后再用棒槌砸扁平,这样勒绳的时候才不会因脆断折。此外,他选用的线绳是尼龙细绳,不怕捂,也不怕晒。

半小时工夫,一把笤帚的雏形就出来了。之后杨令芳将其把手端头削平,再拴上挂扣,一把草制笤帚就算缚好了。逢农历每月初二、初七,不赶集的时候,他就待在家,这样咽一口茶,呛一口烟,一把把地缚着,如此十年,手艺越来越高,笤帚越缚越好。因为结实耐用,很多赶集的人们都认准了他的笤帚。

杨令芳说:“一门手艺养一个家,熟能生巧,不觉得有多累。”但让他叹气的是,现在人们都住商品房,用上了吸尘器和塑料笤帚,买草制笤帚的少了,缚笤帚的也就少了,年轻人中几乎没有会这种手艺的了。但他也只是略微叹气,而并不担忧,他说自己身体挺好还能继续干下去,迟暮晚年里的坚守,专注、陶醉是杨令芳老人的一种享受。

新闻推荐

淄博:打造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业基地

淄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晓本报记者任小杰摄“大力发展高青县优势特色产业。抓住先期融入优势,将高青作为全市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板块,举全市之力聚力培育,建设独具特色...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