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搭建平台增活力 记山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世峰 本报记者 张学明

甘肃日报 2013-08-26 21:02 大字

搭建平台增活力

记山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世峰

作为一名“老组工”,他恪尽职守,勤于思考,先后撰写10多本调研手记,并及时向县委提出“能人进班子工程”建议报告,为山丹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几年间,走遍了全县每一个乡镇、村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山丹县组织工作的“政策通”“活字典”。他,就是山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世峰。

2008年,韩世峰就任山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3个多月时间,把全县8个乡镇、6个社区、36户企业和近100家机关单位“跑”了个遍。在和基层党员座谈交流的过程中,韩世峰意识到:基层党员意识不强,管理流于形式,班子软弱涣散,城乡党建不均衡是制约当地组织建设的主因。

经过与班子成员认真研究,韩世峰点起了上任后的“三把火”。一是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开展以党员意识教育、组织全面覆盖、阵地建设攻坚、党员凝聚关爱、城乡党建统筹等为主要内容的“六大行动”;二是组织实施“千名村官”培训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业强县、劳动力技能培训三大重点建立人才库;三是提出“搭平台、增活力、抓职能、强素质、严管理”的工作思路。

当年,山丹县110个村就全部建起了高标准活动阵地,690名离任村干部按标准足额领取了生活补贴,343名在职村干部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

在撰写调研手记的过程中韩世峰发现,作为传统劳务大县的山丹有一大批头脑灵活、创业意识强,敢闯敢干的致富能人。经过认真思考,他大胆向县委常委会建议:实施以“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能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能人党员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为主要内容的“能人进村班子”工程。

按照“先给舞台、再给位子,先当配角、再当主角,先挑担子、再给身份”的培育模式,全县大胆启用一批发展有思路、管理有经验、干事有魄力、办事有财力、管事有能力的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目前,能人型村干部已占到全县村干部总数的78.2%,基本实现了选配一个能人、建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搞活一个产业、推动一方发展的目标,这项工程已成为山丹农村基层党建的品牌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手。去年,该县“能人进班子工程”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十项地方特色成果奖”之一。

“这样一来,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都增强了,只要搭建创业平台,选好用好干部,就能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韩世峰说。

现年42岁的张忠福原是山丹县农技中心一名普通干部,他常年走村入户,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他为“农技110”。韩世峰主动与张忠福约谈,当得知张忠福曾参与完成15项重大科技推广课题,曾获得“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时,韩世峰对干部说,我们就是要给这样的人才提供舞台、让他们挑担子。在县委研究人事问题时,韩世峰主动建议把张忠福选拔为县农技中心副主任。

“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这是组工干部的基本素养,一个人的进步,不在于当了多大官,而在于做成了多少事,无论在什么岗位,把事情干好,干出特色,干出成果,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快乐。”韩世峰说。

近年来,在他的主持下,山丹县积极为年轻干部成长搭建平台,近年来,先后选派400多名干部参与轮岗学习锻炼和挂职锻炼,先后在县直5部门开展竞争上岗,建立劳务基地党组织42个,依托“劳务支部+协会+致富能人”、“劳务产业+基地+农户”等产业链条,探索建立了“流出地主要抓、流入地配合抓、基地党组织具体抓”的三方联动管理机制,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

新闻推荐

山丹县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

山丹县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山丹县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省农牧厅赴山丹调研组山丹县是河西走廊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全县辖5乡3镇,110个行政村,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3万人,农村劳动力9.68万...

山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