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门村村民的好日子

甘肃日报 2013-10-08 20:40 大字

东门村村民的好日子

东门村村民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 张学明

“春种一袋子,秋收一抱子,最终落得一帽子。”这曾是山丹县陈户乡东门村群众对昔日生活的无奈感慨。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这个集体经济存款为零的穷村庄,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劳务输出、平田整地、产业扶持、土地流转,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村集体资产增至794万多元,成为山丹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走进东门村,宽阔的村道两旁,10幢新颖别致的楼房显得格外气派;村旁的烧砖厂里机声隆隆,车来人往;村北平整的5000多亩撂荒地里建起了集培育、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山丹县农民创业1号园,办起了养殖场,建起了60多座蘑菇、蔬菜大棚;近3000亩土豆、葵花、玉米等经济作物丰收在望。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有一个会干事、能干事、一心为咱老百姓谋福利的党支部!

2007年,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徐逢林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之所以选他,是因为徐逢林曾担任山丹县建筑公司十九分公司和山丹县翔宇劳务公司经理,是东门村有名的“能人”。

东门村总共有385户人,虽说耕地有5000亩,水浇地却只有1900亩,加之条块布局分散,干旱缺水,耕种困难,面对靠天吃饭的困境,全村60%的劳动力都选择出门打工挣钱。上任伊始,徐逢林和村委一班人经过仔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解决用水难题和平田整地是当务之急。

徐逢林带领支部成员一边筹资金、批手续、打机井、砌水渠,一边着手把村里所有耕地全部回收,垫资平田整地,调整布局,重新分配,当年全村就新增耕地1000亩。

“这样一来,条块明晰,便于流转,便于浇灌,便于大型机械耕种。”徐逢林说。

2008年,村上抢抓西气东输、西油东送、312复线和武嘉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开工的有利时机,徐逢林把村上分散的建筑工程队召集起来,组建10支工程队,和施工的中铁15局、12局积极协商,组织带领全村富余劳动力在工地务工。当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达1.5万多元。

2009年,山丹县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陈户乡东门村成为全县1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面对新机遇,徐逢林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让老百姓开阔眼界,解放思想。2010年底,徐逢林垫资15万元,组织党员群众108人赴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考察学习。回来后,大家认真研究,经过多次讨论,大胆提出了“打造能人班子、破解增收难题、党员带头致富、共建山丹华西”的思路。

“我当时就一个念头,让东门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徐逢林说。

说干就干,徐逢林带领一班人通宵达旦搞测量、筹资金,采取个人垫支、房产抵押、民间借贷等多种形式,分批分期建起自己的小康楼。如今,东门村已经建起小康住宅楼10幢,改造危房292户,新增商业门店164间,上下水、路灯配置、地源热泵、街道硬化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完善。全村95%的村民彻底告别低矮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路平了、树绿了、住房敞亮了,环境变美了,但是,如何让村民富起来,成为村两委班子面临的又一考验。经过认真考察,村两委班子决定,筹资400多万元,采取融资入股的方式,将村上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集中起来,利用村北5000多亩荒滩,修建占地110亩的养殖小区,由60座蔬菜大棚、200座蘑菇大棚组成的种植园区,培植以旱砂地西瓜为重点的经济作物带。如今,这里已成为山丹县1号农民创业园。扶持养殖大户达12户,吸纳全村40%的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为了实现就近转移劳动力,就地增加群众收入,徐逢林个人出资16万元,通过入股的方式集资12万元,办起村集体企业烧砖厂,年生产免烧砖180多万块,吸纳本村劳动力60多人,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目前,全村已形成“青壮劳务创市场,妇女老人就近务工忙”的增收格局。

新闻推荐

山丹启动省列通村道路 和安全饮水试点县建设

山丹启动省列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试点县建设山丹启动省列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试点县建设山丹县日前被确定为全省利用国开行贷款开展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建设试点县,目前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山丹县计...

山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