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农综开发满目春
两年前,东乐乡五墩村、十里堡村的大片田地还是一片撂荒多年的荒凉之地,如今,这里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这一华丽转身源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使项目区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大幅提升,还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墩村、十里堡村的喜人变化,只是山丹县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缩影。初冬时节,记者行走在焉支大地,一方方连绵的田,一排排笔直的树,一道道纵横的渠,一条条平坦的路……农业综合开发使这片热土焕发出勃勃生机,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老百姓的大拇指工程”。
打牢基础,高标准农田助推“土里刨金”
山丹县从1996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投入由最初的几十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上千万元,16年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积投入财政资金9168.05万元。山丹县始终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设想和要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滞后的实际,突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集中力量推进土地规模开发,修建改造桥涵闸、渠路林、机电井等基础设施,累积维修改造和修复配套机电井154眼,改造修建渠道686.65公里,渠系建筑物11685座,修筑田间道路248.7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876万亩,为农村“土里刨金”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山丹县是全省十八个严重干旱缺水县之一,东乐乡是山丹县最为干旱缺水的乡镇。由于干旱缺水,全乡有3万多亩耕地撂荒,部分无奈的村民只能背井离乡,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农民不种地,算啥农民?看到一大片撂荒的土地,我们心里难受。我们无法向子孙交待,对今后这里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回想当时的情景,村民们向记者诉说。
2006年至2010年,为缺水所逼的东乐乡城东、城西、五墩、十里堡四个村在没有任何项目支持的条件下在数公里外的南滩打井取水引水,解决了1万多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引水管线工程量最大的地方长达1公里多,口宽22米,底宽5米,深19米,工程量和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堪称奇迹,被上级领导形象地比喻为“东乐的红旗渠”工程。4个村五年先后自筹资金1300多万元,投劳2.6万个,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同时,群众也承受了巨大的自筹压力。
严重干旱缺水带来的生存问题和缺水之苦、引水之难,使着力探寻综合治水之举的东乐乡“红旗渠精神”得到省、市、县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关注,省财政厅、农发办的领导多次到东乐乡检查指导工作。东乐乡连续五年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65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34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昔日的撂荒地披上了绿装,成为高产农田。
山丹县财政局局长徐明涛告诉记者:“山丹农业综合开发近70%的投入与水有关。”经过开发建设,全县先后有4个乡镇、31个村的18.2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有效地缓解了长年困扰山丹的“卡脖子”旱,亩均粮食产量由不足200公斤提高到420公斤。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2万吨、油料1万吨、糖料2万吨、肉类5000吨,新增农业产值过亿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种植业收入比非项目区增加300元以上。收入增加是群众得到的最大实惠。
五墩村党支部书记杨生泽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最大的变化是生产条件。渠道、机耕路配套到了田间地头,使得水的利用率提高了,耕作方便了,群众也增收了。有了水,一些打算移民的群众看到了希望,消除了顾虑,在原址拆旧房建新居,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突出特色,“四两拨千斤”带动产业大发展
突出特色,“四两拨千斤”带动产业大发展
水田渠路林综合治理,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要解决农民想办又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项目实施不撒‘胡椒面\’,集中投入,连片治理,规模开发,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土地的产出率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副县长周得玮说。
农民增收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必由之路。针对农产品优质率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农民长年增产不增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该县秉持“扶持企业就等于补贴农民”的理念,采取有偿无偿结合、财政补贴、政府贴息等多种方式,将30%左右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储藏和流通企业,舞动龙头优化结构。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支持实力强、后劲足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经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和“样板区”。通过实施碧原蜂业200吨蜂产品深加工扩建项目、丹马油脂2.4万吨菜籽油加工改扩建项目、县城北工业小区肉羊屠宰加工项目、奥尔丹2000头肉牛养殖扩建项目、老军应祥良种肉羊养殖扩建项目、瑞达淀粉贷款贴息项目等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辐射带动了全县马铃薯,双低杂交油菜、啤酒大麦、草畜养殖等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规模从小到大,加工层次从粗到精,企业实力由弱到强,农业产业化渐入佳境。项目区年新增总产值3200万元,新增利税450多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200余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多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虽说资金有限,但通过企业困难时期的资金援手以及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理念的点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助推下,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互动共进,带动农民奔上致富之路。“帮扶两头,连接中间。”企业和农民都尝到了甜头,农业综合开发从渠路林田 “小综合”向产加销一体化的“大综合”转变,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大显身手。
尊重民意,打造群众满意的惠民工程
农民需不需要,满不满意,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初衷和落脚点。没有农民的参与、监督、管理,再好的项目也难以长期发挥作用。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引擎拉动作用,山丹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农民意愿,真正让农民做主。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公示制等6项制度。牢固树立把所有项目全部建成“样板”精品工程的理念,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进驻现场会同监理,聘请农民义务监督员形成“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实行“民主开发”,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直至工程建后管护等各个环节,农民全程参与、监督和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打造成诚信项目和优质惠农工程。
山丹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投入财政资金近亿元,不仅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使广大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三农”的关心和支持,被老百姓称之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也必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新闻推荐
山丹警方破获特大传销案件本报山丹讯(记者徐俊勇)近日,山丹县公安局成功破获欧阳永忠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系列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涉案金额高达350余万元。今年2月,山丹县公安局连续接到多名群众...
山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