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彩山丹的文化名片

甘肃日报 2012-08-08 08:49 大字

山丹汉明长城 翟继宗 硖口石刻长廓 翟继宗高原明镜 陈礼

本报记者 梁发芾

7月28日,来自《人民文学》《诗刊》等杂志的省内外数十位文学艺术工作者,共聚山丹,开展“焉支山笔会”活动。

借此笔会,土生土长的本地作家有幸与外地作家面对面交流创作心得,增长了见识;而来自外地的作家们通过对山丹的走访,实地体察山丹县五大文化名片“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对河西走廊厚重的历史文化,刮目相看,由衷发出赞叹。

胭脂文化的故乡

焉支山是旅游消暑休闲的好去处,它拥有一片在河西地区独一无二的茂密的原始森林。山间溪水清冽,松木参天,炎夏之际也是凉爽宜人。但是,焉支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座内涵丰富的文化名山。

2000多年前,这里是汉匈两族激烈争夺的军事要隘,霍去病率领的汉军取胜后,包括焉支山在内的河西地区归入西汉版图。1000多年前,隋炀帝西巡张掖,驻跸焉支山,会见27国的王公使臣,举行了6天的西域诸国大会,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博览大会”。

盛唐时期,众多诗人留下大量歌咏“焉支山”的诗篇。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写道:“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赭玉盘”。岑参、王维等诗人都曾歌咏焉支山。有趣的是,古人的诗歌和著述中,焉支山也写作“燕支山”“胭脂山”。事实上,焉支山正是胭脂的故乡,胭脂文化的起源地,是名副其实的“胭脂山”。原来,匈奴单于的正妻名“阏氏”(读音与“胭脂”相同),其使用的化妆品是一种由红蓝花精心制作的红色化妆品,这种化妆品因为是高贵的单于夫人“阏氏”所用,所以也叫“焉支”,而盛产这种红蓝花的山脉,也就叫做“焉支山”(胭脂山)。所谓焉支、胭脂、燕支、燕脂,都是匈奴语“阏氏”的同音汉译而已。

当年匈奴失去焉支山后,他们悲哀地唱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为什么失去焉支山使匈奴的妇女无颜色呢?因为失去焉支山,匈奴妇女便失去了化妆品原料的来源,没有了化妆品,自然就无法化妆出美丽动人的红颜了。匈奴民族虽然被逐出河西走廊,后来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但是作为匈奴美容文化的结晶,“胭脂”进入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被一直传承下来,不但其工艺得到改进,而且“胭脂”一词也成为化妆品的代名词。因此,可以确切地说,焉支山正是中国胭脂文化的发祥地,它见证着河西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影响,继承和发展的历程;它也给苍劲雄浑的河西文化,抹上一缕柔媚多情的女性色彩;它当然也证明,匈奴民族对于中国文化也有其独特的贡献。今天,山丹如果能够将焉支山的“胭脂文化”发扬光大,则无疑会给焉支山,给山丹带来更为迷人的魅力。可惜的是,“胭脂故里”这一极富魅力的文化资源,至今尚未被充分开发,宣传和利用。

长城遗址 皇家马场

坐车从河西走廊向西穿行,到了山丹草原境内,公路北边总有一道蜿蜒的土墙,断断续续,一路相伴。这就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版筑古长城。

当年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胜利后,在河西设置郡县,为防御匈奴入侵,修建数千里的障、塞、亭、燧。东汉时期,又增筑堡垒,修造烽火台,十里一堠,五里一障,将长城上的烽堠、亭障连接起来,构成一道坚固的防御工程体系。到了明朝,王朝又先后花200年时间修筑长城。

山丹是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中的重要一环,拜当地干旱的气候所赐,它历经千百年岁月风吹日晒,今天仍然屹立在山丹高原。如今,山丹境内有汉代长城(壕沟)60公里,烽燧19座,明代长城(边墙)98公里,烽燧64座,山丹是名副其实的“露天长城博物馆”。

山丹的长城内外,是一片辽阔的草原。这片被叫做“大马营”的草原,原本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家马场,汉武帝曾在这里设立“牧师苑”,负责马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大马营草原十数年养马高达200万匹,骆驼100万峰,牛羊无数。今天,昔日皇家御苑已经成为百姓旅游休闲的胜地,而它的辽阔苍劲和美丽,吸引了影视剧制作者的目光。包括《牧马人》《王昭君》《蒙根花》等近20部影视剧以山丹马场为外景基地,人们从影视剧中领略到山丹马场的辽阔壮美。

艾黎与何克

几年前,一部叫做《黄石的孩子》的电影上演,故事情节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

时值抗日战争的1944年隆冬,位于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的30多名孩子,在校长,英国人乔治·艾温·何克的率领下,翻越华家岭、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跋涉1100公里,于1945年辗转来到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在山丹扎下根来,但不久后,何克不幸因破伤风感染与世长辞,长眠在山丹的土地上。

与何克相比,新西兰人路易·艾黎与山丹的联系更为长久。作为工业合作社之父和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创办人,路易·艾黎在山丹办学近10年之久。近10年的生活,使路易·艾黎与山丹结下牢固的友谊,他将自己毕生搜集的4000余件文物,悉数捐给山丹,其中包括27件极为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1987年路易·艾黎去世后,其骨灰也安葬到了山丹。艾黎与何克,为中外友谊再谱佳话。

路易·艾黎为中国和新西兰播下了友谊的种子。2009年,山丹县与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的塞尔温区缔结了友好县区,开展多种文化交流和合作。

今天,山丹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路易·艾黎大街,以此纪念这位山丹人民的老朋友。

挖掘 保护 传承 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给文化建设带来空前机遇。山丹县提出将山丹建成河西文化大县的战略计划,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古老文化被提上更为重要的日程。

县上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发掘、整理工作;山丹耍龙、太平车等文化遗产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长城保护项目得到国家批复;路易·艾黎纪念馆正在争取立项,新西兰国际村正在建设,艾黎国际文化节正在筹划。

与此同时,县上也重点扶持具有独特风情的本地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作品,舞蹈《胡腾舞》《太平车舞》,群众文学杂志《焉支山》,知名诗人梁积林,民俗文化传承者周玉梅、周玉琴等都得到县上重点扶持。

……

在厚重的文化积淀基础上,山丹文化,呈现出越来越缤纷绚烂的色彩。

文化视界

新闻推荐

张掖“9·6”矿难 29人被追责

本报讯(记者马国顺)1月11日,记者从省安监局获悉,日前,经国务院安委办审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对甘肃省张掖市宏能煤业有限公司花草滩煤矿“9·6”重大运输事故调查处理意见作...

山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