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蔬菜富农家 ——高台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纪实

张掖日报 2014-07-22 10:19 大字

[摘要]——高台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纪实

装运一箱箱包装好的圆茄、辣椒、西葫芦等新鲜蔬菜。“我们合作社的蔬菜主要销往乌鲁木齐,一年下来能销售1100多吨,销售收入可达到700多万元。”该合作社理事长吴学珍介绍。

为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该县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建设蔬菜运销和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推行“合作社+支部+农户”的现代蔬菜生产经营模式,搭建起了基地与企业、合作社的新型利益联接机制。先后建起宏丰蔬菜加工有限公司、金康脱水蔬菜有限公司等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蔬菜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合作社26个,培育蔬菜经纪人150多人,全县蔬菜产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探索形成了宣化村、朱家堡村、太安村“合作社+支部+农户”的标准化生产、红新村“合作社+基地+配送”的农超对接、墩仁村“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现代蔬菜生产经营新模式。

实施品牌战略,品质赢得市场

近年来,该县把品牌创建作为促进蔬菜产业长远发展的重点,坚持以品牌拉动市场,以销售拉动生产。县上着力加大蔬菜“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普及应用无公害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总结推广配套栽培模式,确保蔬菜的质量和安全。先后注册的“康翠”蔬菜、“河西紫歌”茄子、“东庄”西甜瓜等蔬菜品牌名扬省内外,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17个,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9.33万亩。

本报记者郭晓芸

这些天,高台县合黎镇六一村鲜翠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田占伟心情格外好。今年3月他种的40多座圆棚目前已是辣椒茄子挂满枝头,每天只需把蔬菜运到合作社,就能保证每座棚有8000元钱的收入。“目前合作社每天的外销量是5吨左右,主要运往新疆、西宁等地。”合作社理事长田会军告诉记者,通过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蔬菜生产经营模式,六一村的蔬菜产业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

近年来,该县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把蔬菜产业作为促农增效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科技化提升”的要求,以壮大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西北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和河西“高原夏菜”基地,全县蔬菜产业呈现出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标准提升、市场化加速的良好态势。全县落实蔬菜13.7万亩,占到了全县耕地面积的23%,年产蔬菜50万吨,实现产值5.92亿元。

强化政策扶持,壮大产业规模

近年来,该县对蔬菜产业持续发力,连续七年以县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从规模种植、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安全监管、流通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政策、资金扶持和奖励补助。

“自2006年以来,我们已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支持蔬菜产业发展,蔬菜基地面积由2006年的5万亩扩张到目前的13万亩。”该县农委主任秦学国说。同时,该县有效整合土地整理、农田节水、土壤有机质提升、蔬菜生产环节等项目资金优先用于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的思路,引导广大农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初步形成了以景隆蔬菜批发市场为轴心,巷道、宣化等乡镇为半径的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产业圈,建成了以黑泉、罗城、骆驼城等乡镇为重点发展番茄、辣椒干、洋葱、四季豆等为主的加工蔬菜产业带和以新坝镇为重点的马铃薯种植区,蔬菜产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培育示范基地,形成带动效应

在该县规划建设的1.8万亩绿色蔬菜产业园区,一座座“身披纱衣”的新型钢结构温室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忙着在温室里移苗。“我们在产业园主要建设4个功能区、开展3项试验示范、抓好2个体系建设,促进引领全县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秦学国说。

该产业园是高台县近三年着力打造的示范性产业园区。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先后建成高原夏菜标准园、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小区、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19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50多户。为提升技术含量,该县广泛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多形式开展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设施蔬菜提质增效等新技术培训,切实加大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扶优做强“龙头”,激发市场活力

走进太安村紫冠圆茄专业合作社院内,一辆大卡车正在

新闻推荐

缅怀红西路军

郑蕊 翻过一页页发黄的台历,我们看到的是曾经苦风疾雨的岁月;跨过世纪老人的胸前背后,去寻觅当年红西路军惨烈的壮举,我们怎能忘记,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悲壮征程。红霞舞碧空,锦绣铺大地。这是红西路军...

高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