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滕县 旧梨园 段修桂

滕州日报 2021-03-17 07:12 大字

盲人演戏

第一次看柳琴戏,还是五十多年前,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看的是《李二嫂改嫁》。

大队院子西面,有一片开阔地,就在那里搭了一个简易的舞台,有人说是滕县城里来的戏班子,看那些人的穿戴,也不像是乡下人,但里面却有一位人称“杨瞎子”的盲人演员。晚上,两盏汽灯照得舞台雪亮,扮演年轻守寡的李二嫂的女演员,唱得很动听;扮演与李二嫂自由恋爱的民兵张小六的也是位女演员,就是梨园行所谓“坤生”,男腔唱得有些沙哑。那天晚上的戏,最出彩的是由杨瞎子扮演的恶婆婆“天不怕”。杨瞎子个头不高,脸稍宽,如果不是白眼珠时而往上翻瞪,真看不出是位盲人。杨瞎子不出场的时候,穿着演出服——老太太的偏襟褂子,扎着灯笼裤子,坐在舞台右边乐队里弹琵琶,一轮到他出场,就把块黑头巾往头上一勒,嘴巴一瘪,模仿老太太颠着小脚,把那个刻薄、歹毒,变着法子刁难、折磨李二嫂的“天不怕”演得惟妙惟肖,看戏的都恨得牙痒痒;全剧终了,李二嫂毅然冲破重重阻力,离开了李家,和张小六幸福结合,“天不怕”一屁股“墩”在舞台上,大撒其泼,哭得呼天抢地,观众开心大笑!

孩子们则记住了杨瞎子的几段唱段、对白,时间过了好久,还乐此不疲地模仿:“你灯不点,门不关,你又到哪里去撒欢……”这是“天不怕”看到李二嫂屋子里黑灯瞎火,怀疑儿媳妇去和什么人有“勾当”的唱段,其实,李二嫂是参加村里支前会去了;“七啊,少喝,足62度!”“天不怕”开个小酒馆,远房侄子李七,游手好闲且贪杯、经常帮“天不怕”出歪主意为难李二嫂,还对李二嫂另有所图,每每来婶子家里蹭酒喝。“天不怕”看李七喝酒不要命,心疼自家的白酒,这样“提醒”他。调皮的孩子有时候听见谁家请客喝闲酒猜拳行令,就会伸着头大喊:“七啊,少喝,足62度!”

大殿排戏

“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咱的闺女还没来……”五十多年前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大的村子,几乎都有戏班子。戏班子里,演员、导演、伴奏,都是本村学校的公、民办教师和有点文化的社员,其组织能力和表演水平,都不容小觑。我姥娘家在滨湖镇东古村,也是比较有名的大集镇,回汉杂居,交通湖东湖西,戏剧氛围历来比较浓厚。村子里不仅有戏班子,而且还有戏园子。记忆中的戏园子,是一个有固定戏台的大院子,有一朝东开的大车门,每年从大年初二开始,陆续有本村、外地的戏班子来这里唱戏,直到过了正月十五开始农忙为止。童年时候的我,则是其中小小的“看客”之一,依稀记得,有一次,我懵懵懂懂跑进了戏台后面的化妆室,不少演员正在忙着“打脸(化妆)”,有一位女演员还轻声地问我是谁家的小孩。

戏剧文化,有比较强的地域性。以当时的滕县来说,中、东部多演柳琴戏,而西部沿湖一带,则多唱梆子戏,且以豫剧为主。东古村的豫剧,在当时的岗头公社,知名度比较高,主要得益于多年的戏剧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且村里重视。1970年前后,东古村每年都要排演一两出豫剧现代戏。排戏的场地,就在当时的清真寺,被老百姓称为“大殿”的地方。大殿坐西朝东,里面空间很大,可惜后来拆掉了。戏班子的演员,主要来自各个生产队,排戏演戏都有工分报酬。春节没到,戏班子排练就开始了,全部集合在大殿里,先是各自熟悉背诵唱词、对白,然后练习唱腔及舞台动作。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邵泽坦的本村导演,说话高声大气,脸上有几颗麻点,虽然文化不高,却是戏班子的领军人物。唱腔、动作及人物表情设计,基本都是出自他一个人。有时候亲自给演员做示范,“咚咚——锵锵——八、大、啋……”边模仿打击乐的声音、节奏,边做示范动作。演员练习不到位,会反复敲打、批评,不留情面,大家都怕他,又很尊重他。现在看来,邵泽坦应该是一位具有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的庄户导演,即使导演专业剧团也不逊色。

那几年,东古村的戏班子先后排演了情景剧《一块血染的银元》(根据初中语文课文《一块银元》改编),豫剧《红灯记》《龙江颂》《杜鹃山》等剧目,每年春节后演出,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百姓观看,场场爆满,还出乡去外地演出,同样受到欢迎。

“舀碗孙庆兰”

滕州西部,年纪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听到孙庆兰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多少年前,对于滕西大坞一带的豫剧戏迷来说,孙庆兰这名字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存在。

孙庆兰出身豫剧梨园世家,工青衣,解放前就很有名气了。不仅扮相俊美,唱腔也引人入胜,音质高亢有力,吐字清晰,风格质朴无华,很有艺术感染力。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出演过旦行的许多剧目。梨园世界里,一个剧团能够生存,都是靠“角儿”(演员群体唱念做打有绝活的人,即当今所谓“大腕”)来支撑,某种意义上说,角儿就是剧团的台柱子,就是剧团的灵魂级人物。戏迷听戏看戏,主要是听角儿的唱腔,看角儿的表演。孙庆兰就是这样的“角儿”。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只要是名演员,总少不了“追星族”,有的甚至会形成一个铁杆“粉丝”群体。孙庆兰也拥有这样的群体,孙庆兰到哪里演出,哪里都少不了如醉如痴的男女戏迷。大坞镇大坞村,原来是凫山县驻地,中心街北头丁字路稍偏西路北,有一大剧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建设的凫山县戏院,孙庆兰剧团每次来此售票唱大戏,总有十里八乡的戏迷前去观看,可以一连演出好多场,好多天。据老人们叙述,当年大坞一带有顺口溜:“三天不吃盐,也要看孙庆兰”“孙庆兰不上台,白搭五分钱儿(当年的农村戏票票价五分钱,县城一毛、两毛钱)”,足见孙庆兰表演艺术对于普通劳动大众的吸引力。据说大坞附近的村子,有一位老头,因为喜爱孙庆兰的戏,心心念念,到了食不知味的地步,有一天,光想着抓紧喝碗“糊涂(稀饭)”,吃完饭去大坞看戏了,对儿媳妇说:“恁嫂,给我舀碗孙庆兰!”这个传说,在大坞周边妇孺皆知。

孙庆兰后来是滕县豫剧团的主要演员,并在豫剧团退休。八十年代中后期,居住在滕州市教育局院内最后一排豫剧团宿舍,与教育局几家年轻工作人员住一排,大家都非常敬重她,称呼她为“孙姨”;孙姨平时衣着整洁,甚少言语,但仍透出老艺术家当年的气场和风采。后来听说移居海外了,若健在,老人家应该年近九旬了。

新闻推荐

全面开展“攻坚五问”大调研大讨论活动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刘伟)3月12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攻坚五问”大调研大讨论...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