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王泽友大篆和甲骨文书刻作品谈起
一条大河的流向、水量和水质,往往取决于它的源头。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目前来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以甲骨文、籀文和钟鼎文等为主体的先秦大篆,可说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国历史文化最初的载体。它们本来都是能“报名”表意有生命的,但在几千年后的一般人看来不过是些无声无息的图纹,既难辨认,也不易书刻。就甲骨文而言,从已出土的接近5000个甲骨文中,即使为专家学者破译、令之发声达意“活”起来的也不到1500字。因而,出现在篆书篆刻爱好者手里的,不过是几方印章,一两幅集字楹联而已。然而,在今天的滕州,人们惊喜的看到,一位叫王泽友的退休工人,汇集了已被专家学者破译激“活”了的大篆字,与精选的三百多首近七万字的唐代诗文逐字对译,同时在自己加工的200多片羊、牛、猪的肩甲骨和甲鱼骨片上,书刻对译了1000多个甲骨文,图文并茂地编辑出版两部选集,从而把这些“活”起来的大篆字,从学术机构的殿堂里和少数专家学者书本里解放出来,普及到大众中去,普及到青少年读者中去,创造了全国书刻大篆并与今字对译文长字多之“最”。触摸这些曾经燎刻在甲骨上、雕刻在石头上、铸造在青铜器上且深埋地下几千年、而今幡然“复活”的文字,深感王先生这一普及行动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艺术爱好和艺术追求的范畴。
且不说这些“复活”的文字传递了先秦乃至远古历史的大量信息,就从文字本身来说,今天的汉字与一些“活”过来的大篆字对照,你会发现,汉字比世界各民族的文字——特别是西方拼音文字独一无二的几大优势,原来就肇始于大篆,肇始于它科学的造字法与合理的结构方式。其一,一字一音,不像西方拼音文字,一字多音,故而,前者听起来简练,后者说起来啰嗦;其二,每个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不会发音也能会其意,不像西方拼音字,每个字母及其拼接,只是表音,毫无意义;其三,每个字都组成基本是方块形的一幅画,所以字画同源,进而发展成一种书法艺术,不像西方拼音字,字母只有大、小写和印刷体、手写体之分,形不成审美体系;其四,这是最主要的,任其社会和时代发展变化,由大篆沿袭下来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的造字原则和结构模式,具有基本不变的稳定性。有些文明古国,比如古埃及的楔形文字、巴比伦古文字等都消亡了,而我们的汉字,尽管其中有所扬弃和微小变化,但其每个字的基本形体,基本笔画以及由每个字组成的词汇、句法等基本规律没有变化,中华民族的文脉从没中断,充分证明了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永恒的生命力。
其实,正是由于以象形为基础沿袭发展而来,故而每个汉字都富有灵性和生命力。因为它们的形体和结构多是或直接、或间接、或变形的描摹人、兽、花、木、鸟、虫等动植物的各种形态以及许多与之有关联的自然物事和社会物事,当代每个汉字偏旁部首以及横竖点捺等笔画,就是由此演变而来,均暗示着某种形象或意象,有机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富有灵性的生命整体。如果违背当初造字原则和结构方式而随意删减,这个字就会遭到残害,失去灵性和生命力。因而,我们要像保护与我们民族同甘共苦一路走来的老朋友一样保护我们的汉字。正是它们,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圣哲贤达和文化名人,他们挥洒着手中的笔墨,一代一代书写着富有灵性和生命力的文字,谱就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和文化辉煌;当历史进入信息化和高科技时代以来,这些富有灵性和生命力的汉字,在信息传输和高科技应用诸多方面,又走在世界前列。那些曾经叫嚷“汉字阻碍经济发展”,担忧“汉字不好输入电脑”,以致“汉字要走拼音道路”的鼓吹,在事实面前不攻自退,哑然失声,赢来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纷纷扬扬争学我们的方块汉字及其组成的汉语……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南宋朱熹两句颇具哲理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们形象地揭示了源头对流程的引领作用。正因为我们的祖先创造并留下了优势无可取代的“活水”源头,以汉字文为载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渠大河,才“清”流涛涛,“天光云影”,源远流长。王泽友先生的大篆、甲骨文书刻作品,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祖先的聪慧远见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伟大,从源头上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保护汉字与弘扬以汉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永葆这条“源头活水”、流程“清”澈的长渠大河,不受污染地融汇大小溪渠,流遍神州大地,滋养出更加丰饶、更加绚丽多姿的文明之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刁文鑫)近年来,滕州市不断更新人才观念,用好人才政策,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人才服务,确保各类人才引得来、留...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