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扪虱年代》 张玉川
前阵子,我读了段修桂老师的《扪虱年代》,受益匪浅。
段修桂老师是善国文化研究会顾问,近年来一直活跃在滕州及济宁文坛,其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是他的忠实读者。他的作品只要一发表,我都要在第一时间研究学习,每次都会被他的文笔打动,尤其是他的散文,形散神聚、特色鲜明、风格幽默、内容丰富,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扎根于生活沃土,紧紧连接地气,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他那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超的写作技巧,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由衷地佩服。每次读到他的作品,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美好的精神享受。在此,本人就他的近作《扪虱年代》一吐我读后之快。
当文章的题目一映入我的眼帘,便立刻吸引了我,同时激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驱使我一口气就把文章读完了,并进一步激起了我强烈的感情共鸣和莫大的感慨。是啊,虱子这个早已不见踪影的小东西,对于我,是那样的熟悉而陌生,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贫穷的年代,又想起了那许多心酸的往事……
我小的时候,就曾经与虱子朝夕相处。那年月,许多人都是吃糠咽菜喝稀糊,由于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身上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冬天只有一件破棉衣,根本没有其他衣服可替换,故而不得浆洗,无可避免地就会长出虱子。那些虱子疯狂地在衣缝里安营扎寨、繁殖后代,贪婪地吮吸着我们身上本来就不多的血液,真是受尽了它们的气。我对那可恶的虱子恨之入骨。记得有一天,我正在教室里上课,认真听老师讲题,听着听着就听不下去了,因为身上又痒又疼非常难受。我把手伸进衣服里一摸,竟摸出了一只大虱子。就见那只虱子吃得滚圆如绿豆粒一般大,喝的可都是我的血呢。
还有一个场景也是令我难忘的。一个隆冬之夜,茅草房外北风呼啸、冰天雪地。我蜷缩在旧棉絮薄被子里。母亲将我脱下来的棉袄棉裤翻卷过来,拨亮煤油灯,紧靠着微弱的灯光,睁大眼睛,把藏在里面的虱子一只一只捉出来,再把它们丢进身边的小火盆里烧掉。为了让我少被咬,母亲可谓辛苦。但是,俗话说“逮不净的虱子拿不尽的贼”,一段时间过后,漏网的虱子又“卷土重来”,母亲还得再熬夜,重复上演捉虱子的那一幕。
虱子不仅欺负我,也不放过我的孩子。四十年前,妻子为二女儿逮虱子的情景,我仍清楚地记得。当时,二女儿刚满周岁,不光衣服里有虱子,就连头发里也长了虱子,十分难逮。于是,妻子就用密齿篦子给女儿梳头,目的是把虱子给刮下来。确实,一篦子就能梳下来好多个虱子。此法暂时管用,可没过几天,虱子又生满了头。无奈之下,妻子只能把女儿的头发全部剃光,让虱子彻底没有了藏身之地。
在那个年代,有的人为了灭光衣服里和头发里的虱子,竟用农药洗衣搓头,差点中毒,酿成悲剧。都是虱子惹的祸呀。
读罢《扪虱年代》一文,我曾这样假设:如果让我写此文,充其量只能写写以上这些小事,再写写“今非昔比两重天,扪虱时代不复返。攻坚脱贫奏新曲,幸福生活比蜜甜”,如此而已,只能给人一种平淡无奇之感,至于什么感染力、思想性、艺术性更是无从谈起。段老师则不同。他厚积薄发、独辟蹊径、思路开阔、精雕细刻,可谓妙笔生花。他的文章围绕小虱子,做起了大文章,谈古论今、挥洒自如、亦庄亦谐、趣味横生,竟挖出了许多流传于民间颇具哲理性的方言俗话,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引人会心而笑,其语言风格幽默诙谐、饶有风趣,读来实在让人心悦不已。更让我受益的是,我从中还增长了许多见识。我看到了古时那些开疆拓土的代代枭雄,为成就霸业,南征北战、东拼西杀,“枕戈待旦,志枭逆虏”,以致“铠甲生虱”;我听到了古战场上群雄逐鹿、千军呐喊、万马嘶鸣、鼓角声声……还领教了“欧亚大旅社”中的旅伴们深更半夜如何练就扪虱本领,又重温了《晋书》中那让人百听不厌的“王猛扪虱”的故事,领略了那种“名士扪虱”的特有风度,读罢真是让人眼界大开、直呼过瘾。
《孟子》中云:“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原意是做学问功夫到家后就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想,段老师平日里定是博览群书、善于积累,把学问装满了脑子,方才能到用时信手拈来,而且用得精当准确、恰到好处。这也应了民间的一句歇后语,“月黑头里摸虱子——全仗着有”啊。一个人如胸中无墨、腹中空空,别说闭眼去摸,就是拿着显微镜也找不到。怪不得段老师这么清楚地知道南宋时期评论家陈善的《扪虱新话》,这么清楚地知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那段自成一家的精彩论述,这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我想这就是段老师的文章之所以出彩的原因之一吧。
唐代诗人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多读书、勤积累、善思考,才能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扪虱年代》就是生动一例。这正是:《扪虱年代》写得妙,桂弟文笔技高超。字字珠玑见锦绣,一睹为快得赐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闫沛)9月16日,南沙河镇南谷石村一村民家中煤气罐突然起火,村民束手无策,连忙报警求助。面对危险,市消防...
滕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滕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