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王学典
滕州是一个古老而饶富文化的地方,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先于其他区域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明。这里生息繁衍着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是奚仲、鲁班、墨子、滕文公等圣贤明君和工匠祖师的故里。“孟子之滕,馆于上宫”,“善国”的美名从此载入史册;叔孙通辅佐刘邦,汉朝的基业得以彪炳千秋。纵观中国思想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墨两家共同深刻塑造了滕州地域仁义并重的精神风貌。
秦汉以后,儒墨余韵一脉相承。一方面此处土壤肥沃,宜于垦植,人务耕织而多德行;另一方面又地处通衢,商业繁荣,民多财富而讲义气。可以说近古以来,滕州民风以传统的儒墨乡里社会为根本,而以立德尽孝与仗义疏财并重为特色。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为核心的制度架构,科举制度所选拔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职业官僚或社会精英,而是对儒家的秩序观念有着深刻认同的“贤能”。他们被期望以儒家观念“内而砥砺躬行,外而化导乡俗”,从而成为传统社会中“乡贤”的最重要来源。明清两代,滕州进士有三十多人。虽然这一数量并不算多,但他们对“乡俗”的“化导”之功丝毫也不比盛产进士的其他地域弱。阅读“十进士”的诗文,我们不仅能够见到为滕州人所熟悉的景物、里俗描写,如王元宾《风俗志》对滕邑民间生活方式的呈现、徐宪文《农家四时和韵》对农事生活的吟咏;更有对我们所濡染的事功与立德并重的“滕州精神”的展示,如张盛美《守怀纪事》、黄兰森《商雒道少参公家传》中国家命臣的忠节仁义,王元宾《李湖南先生传》、孔继鸿《庠生信蕃王公传》中普通儒生的慷慨质朴,杨黼《清例赠孺人显妣殷太君事略》中家庭尊长的勤俭慈爱,都刻划得栩栩如生,宛在目前。从这个意义上说,“十进士”的诗文可以说是理解和回望滕州传统儒家社会和主流价值的重要窗口。
不仅如此,“十进士”身上也深深地打着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烙印,体现了滕州人重道义、轻利害的精神特质。王元宾升任巡城御史仅月余,就弹劾进京夤缘跑官的知府孙克弘和朝中势力盘根错节的卸任首辅徐阶;张盛美不畏强御,不避艰险,为民请命,“以此获罪,受之若饴糖”;黄兰森难忘国恨家仇,中进士后不肯出仕,隐居山林,磊落终生;徐宪文为救济家乡灾民,以粟易石,全活百姓甚众,为林则徐所称道;王东槐以丁忧之身,国而忘家,临危授命,血洒江城;郭印瑚刚烈正直,落落寡合,在位有德政,为人所谮,触壁而亡;高熙喆清操如冰雪,清朝覆灭后归隐乡里,日占时期誓死不做伪县长。尽管“十进士”属于饱读诗书的士大夫阶层,但由于深受滕州地域民风的浸润,在他们身上又共同体现了墨家兼爱贵义、惟义所行的可贵品格。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乡邦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对家乡山川风物、历史文化的热爱,造就了每个地方所特有的地域精神。乡邦文献既是这种地域精神传承的见证,也是凝聚人心、永续延展的依托。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组织公益讲座二十九场,汇编专著八部,编辑会刊四期,影印古籍四部,举办地方文献整理工作研讨会三次,在地方文献发掘和推广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堪称功绩卓著,已蔚为众人瞩目的鲁南区域文化民间研究中心。现在研究会同仁又齐心协力,不辞辛劳,搜集、选辑滕州明清两代十位进士的诗文,并详加注释和翻译,编成这部数十万字的厚重之作。这些诗文计有百余篇,散见于各种文集、方志、族谱中,收集委实不易,而注释不仅明解典故,疏通文意,又能引经据史,旁求博考,从而使详备的注释与流畅严谨的译文相得益彰。凡此皆使本书具备很高的学术文化价值。而具体承担这项工作的二十人,全部是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奉献,这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孟子曾说,乡邑之贤人与乡邑之贤人交往,国家之贤人与国家之贤人交往,天下之贤人与天下之贤人交往,如果与天下之贤人交往仍感不满足,便只好追慕古之贤人:吟咏他们的诗篇,揣摩他们的著述,体味他们立身处世的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与古之贤人交往。相信通过本书这种注译结合、便于普及的形式,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与古人为友,与先贤为友,颂其诗,读其文,知其人,以见贤思齐,尚善重义,情怀故里,泽被乡土。
是为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甘甜)5月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宏伟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实地督导调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领导...
滕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滕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