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古滕十进士诗文译注》 韩云冲
《古滕十进士诗文译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几易其稿,终于出版发行了。当2019年5月我们善国文化研究会启动这项工作时,对于书稿译注完成后,有没有机会出版都心中没底,更没有人想过稿费之类。现在这部书呈现在了大家面前,作为译注的参与者,我心中感慨万千,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几点感受。
首先,这本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本书选取的进士及其诗文具有典型性,基本上代表了明清时期滕县文化的最高水平。据历代《滕县志》统计,明清两代五百多年,滕籍仅仅考取了30余位进士,足以说明科举考试的难度,同时也足以证明这些进士的水平。没有考取进士的人未必没有水平,但能够考取进士的人一定很有水平。我们从这30余位进士中选取了十位,因为他们流传下来的作品相对比较多,便于从中挑选。其他诸位进士流传到今天的诗文较少,虽然有个别非常精彩的诗文,但限于篇幅,这次只能忍痛割爱,希望以后有机会弥补。
二是,本书平白易懂,便于普及。在选译之初,我们的定位就是要让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都能顺利阅读。从这个原则出发,译注过程中对生僻字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注释,有些还加了注音,并且最后全文进行翻译。这样中等以上教育水平的读者,就很容易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和明清时期的滕籍文人士大夫进行交流,这难道不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么?
当译注工作完成的时候,也曾仔细想过编写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我觉得至少有三点。
第一,这是第一次系统整理滕州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滕州古代的历史资料,零星散落在家谱、碑刻、文集和县志中。虽然有一些爱好者曾经进行过整理,但大多局限于某个人的资料,像这样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掘整理本地进士的资料,据我所知还是第一次。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滕县历史上的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但是现在大多已经散逸,这也是整理译注过程中感到特别痛惜的。倘若再不进行抢救式整理,恐怕后人就更难看到滕州先贤们的文字。本书的出版,虽然只是迈出一小步,但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本书保存了滕县明清时期大量的历史文献,据此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滕县诗文的最高水平,更有助于熟悉本地当时的风俗习惯、地理沿革,激发对滕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对滕州悠久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应该对中国历史保有“温情与敬意”。推而言之,作为一名滕州人,应该对滕州的历史文化充满“温情与敬意”。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各位进士的后人绝大多数今天仍然生活在滕州,这股浓浓的乡土味,必然在滕州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散发弥漫。
第三,推动“滕学”研究迈向新的高度。王学典教授提出的“滕学”概念,为滕州本土的历史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次译注古滕十进士诗文,就是在王教授指引下进行的。而挖掘滕州历史文化,讲好滕州故事,主力只能是滕州籍的学人,这是各位乡贤无可推卸的责任。期待更多的滕籍学人,通过这本书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产生更加浓厚兴趣,把宝贵的精力适当地向“滕学”上有所侧重,从而逐渐形成研究滕州文化的强大合力,推动“滕学”研究春天的早日到来。本书在译注过程中,李士彪教授、俞艳庭教授、孙齐博士等在外地工作的滕籍学人,给予大量的指导,这也坚定了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滕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曾经策划出版了多期《滕县文史资料》,保存了大量滕县抗日战争以来到建国后珍贵的历史资料。我每次读起来,都会不由得对编撰者充满敬意,可惜的是后来中断了。善国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无论是影印《滕州古籍珍本集成》、出版《善国文化》,还是现在推出《古滕十进士诗文译注》,都是围绕着弘扬滕州本土文化这一目标。倘若几十年后,滕州的文史爱好者翻阅我们编辑出版的这些书刊,从中有所获益,觉得对于整理和弘扬家乡文化做了一些工作,那么今天的辛苦付出就很值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朱婷婷)今年以来,滕州市积极抢抓省“双万”和枣庄市“双千”工程的重大机遇,聚焦产业发展,在统筹推进企...
滕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滕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