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力企业农民双赢 资本下乡,小木耳做成大产业

大众日报 2020-05-12 09:23 大字

□ 本报记者 肖芳

4月17日,记者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杜家村。这个拥有200余户村民的村庄,位于青岛和日照交界地带,属经济薄弱村。在村庄北部的黑木耳种植园内的冷棚里,52岁的村民王德山正在忙着吊棒木耳。400平方米的钢构冷棚里,挂满了一串串木耳菌棒,每串七八个,有一人多高,排列整齐,煞是好看。

杜家村党支部书记徐修其介绍说,村里以前也有人种黑木耳,但曾出现上万斤黑木耳滞销的情况,所以鲜有跟进种植的。如今大家又有了积极性,是因为工商资本下乡,带来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新模式,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

青岛西海岸新区司法局驻海青镇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刘学勇,在担任杜家村第一书记后,下定决心帮杜家村发展黑木耳产业,同时也在思索如何走出新的路子:散户种植“小打小闹”,不仅难成规模,技术、品质也难保证,必须建立成规模的、技术先进的产业基地。

通过三番五次咨询专家、深入调研,刘学勇最终梳理出了杜家村发展黑木耳产业的优势所在:相比东北等黑木耳主产区,青岛可实现春秋两茬种植;劳动力充足,生产用地空间较大,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海青镇茶叶种植有机肥料缺口达1.2万吨,木耳种植废旧菌棒可融入当地产业,价值链更长;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在财政、信贷、用地等多方面可获大力扶持……

经过去企业“敲门”,杜家村最终从滕州引来了山东强盛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几轮对接后,该企业在青岛成立落地公司青岛强盛恒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在杜家村顺势成立,双方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杜家村及相邻的大芦疃村合作打造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黑木耳产业示范基地。

新模式下,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基地,合作社组织农户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种植黑木耳,企业为农户提供菌种菌包、栽培技术、种植冷棚等支持,以保底价格和收益提成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并负责产品的最终销售。此外,企业还与当地餐饮协会、蔬菜协会、团餐协会等达成了产业联盟,确保产品销售渠道更加畅通。

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笔“划算”的投资。强盛食品公司在海青镇投资建立黑木耳种植基地后,不仅可以取得原材料全年供货、品质保证等效果,下一步还可以发展菌棒制作、木耳加工等产业,拉长产业价值链,长远看来对企业发展十分有利。

“资本扶贫应是双赢,企业和农民形成共同体,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聚合起共同的发展意愿。”刘学勇认为。

新闻推荐

母亲节,志愿者携手第一书记、村干部走访慰问羊庄镇百岁老人声声问候暖人心 敬老爱老情意浓

志愿者和苗广凤老人亲切交谈。谢经岭摄本报讯(融媒体记者谢经岭通讯员刘书伟)5月10日母亲节来临之际,市学雷锋志愿...

滕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滕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