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民终生健康护航 枣庄市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回顾
医疗专家团队义诊进社区健康教育进校园实施贫困人口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中医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上世纪80年代初乡镇卫生院外景上世纪80年代初市直医院儿科诊室枣庄市立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
□ 本报记者 梁鸿雁 通讯员 李可/文 通讯员 张洪涛/图
临近2018年末,一组来自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的喜讯令人振奋。累计投资13.1亿元的枣庄市立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枣庄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运转有序,总投资4亿元、定位高端的枣庄市医养康复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滕州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五区一市全面启动医共体建设,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改革开放40年,特别近年来,枣庄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卫生计生事业,更是发生了巨变。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医疗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卫生计生事业从单纯的医疗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为全市人民铺就了一条稳健可靠的健康之路。如今,百姓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住院更省心、花钱更节省,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遍布枣庄城乡大地,人民群众尽享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杨宗河这样解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卫生计生事业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用思想大解放促进事业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完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破解看病难: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1978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8个,设有病床1771张,卫生技术人员411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1.33张、卫生技术人员2.29人;全市卫生固定资产仅有0.18亿元,房屋建筑面积36.9万平方米,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54台(件),各级医院年门急诊量263.78万人次,出院病人1.83万人次。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面临形势、审视发展观念,着力推进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同步提升,五区一市二级医院全部进行了更新改造,枣庄市立医院东、西两院新建项目同时开工,枣庄市中医医院和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实施了迁址建设,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病房楼、枣庄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麻风村新建等数十个项目相继建成启用,极大丰富了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规模、装备条件、技术水平显著改善,医学科教研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了由低水平覆盖向卫生强市的重大转变。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25个,增长9.61倍,其中三级医院9家;开设病床22622张,增长11.77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319人,增长5.15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536人,注册护士11638人;平均千人床位数达到5.7张,增长3.29倍,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人,增长1.79倍;全市卫生固定资产39.88亿元,增长221倍,房屋建筑面积215.93万平方米,增长4.85倍;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4562台(件),增长56.3倍;建成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专业)4个、临床重点专科7个。2017年,各级医院年门急诊量2432.6万人次,增长8.22倍,出院病人69.4万人次,增长36.9倍;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8.3岁。
聚力抓改革:惠民利民凸显公益性质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着力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疗监管等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的基本目标,建立起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统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构建合理就医秩序、推动社会办医、加强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为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特别是2016年7月,全市23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不含中药饮片)、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检验价格、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和医保报销政策后,全市共减少药品加成收入2.16亿元;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降为27.2%,门急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增幅明显放缓,就医人次显著增长,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效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价格大幅下降,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同步体现。
预约诊疗、分级诊疗及“先诊疗、后付费”等惠民利民措施频繁出台,创建“百姓满意医院”“三好一满意”“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年”“双创双提双满意”等活动深入开展,构建起了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兼顾区域、业务两大要素,实现功能定位、资源配置、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四个统一”的精神卫生、妇幼保健、中医、医养康复等医联体建设始终处于全省领先行列。
坚持建机制:公卫服务实现全面覆盖
“两纵三横”城乡公共卫生网络主体建设和专业指导团队、信息化“两翼”同步推进,实现了队伍建设“规模化”、硬件建设“标准化”、服务功能“全面化”目标,管理规范、功能完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备,村级公共卫生人员从无到有,乡镇公共卫生队伍规模增长8倍,织牢了公共卫生“网底”。依托乡镇卫生院,成立公共卫生办公室,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免疫接种、档案资料等功能布局合理、设备齐全,基层医疗机构“重治轻防”现象得以纠正,“六位一体”的公共卫生职能得到充分履行,公共卫生服务城乡覆盖率达到100%,省政府、省卫生厅先后推广枣庄市做法。
认真实施基本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项目宣传,创新工作举措,狠抓项目质量,在2017年度考核中,取得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目前,全市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07万份,建档率81.4%。医院、学校、社区健康教育广泛深入,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成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控制,完全或基本消除了天花、丝虫病、疟疾、碘缺乏病、氟病等,连续28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援坦、援疆医疗队先后受到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表彰,“非典”疫情防治、汶川抗震救灾、三聚氰胺结石患儿筛查救治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工作反应及时、措施有力,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农民健康‘八个一’工程”、传染病防控“321”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甲型H1N1、H7N9禽流感防治实现了“零死亡”奇迹。特别是2013年枣庄市在全省首先“遭遇”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其成功救治案例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誉为第三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方案典范。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全省唯一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经验做法得到国家和省主管部门肯定。
筑牢基层网底:当好群众健康“守护人”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360工程”和“1127工程”,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47所乡镇卫生院、69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100%,17所乡镇卫生院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命名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累计投入1.68亿元,完成了14.5万平米的140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5657名,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443个,成员4939人,197.4万城乡居民拥有了健康“守门人”。
把健康扶贫作为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精准施策,严格落实“八个一”工程、患病贫困人口分类救治、“一站式”结算、“两免两减半”等各项措施,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1月底,全市定点医疗机构累计减免贫困人口医疗费用800余万元。
以医养健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为动力,初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出全托型、联合体型、社区嵌入型和智慧型四种医养结合模式,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区域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严格血液质量管理,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实现了采供血全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障了全市人民的临床用血安全有效,连续6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强力推进,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全员人口、基础资源四大数据库全面建成,省、市、区(市)三级平台平稳对接,发放居民健康卡347738张,公立医院全部实现数据上传,实现了枣庄市互联网医院零的突破。
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监督执法,先后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非法医疗美容,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安全、学校卫生等专项执法行动150多项,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4840余件,罚没款1048余万元,有力维护了群众健康权益。
深化校地合作:中医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2010年6月,市政府印发《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市、区(市)相继成立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进入振兴发展战略机遇期。市委、市政府联手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组建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通过共赢合作实现校地资源有效整合、优势对接互补。医院内涵建设、综合服务能力,硬件水平、科室建设、人才梯队更加合理,门诊出院人次、业务规模均实现大幅增长。目前,该院已引进高层次人才52人,柔性引进中医药名家324余人次坐诊讲学,27位国家名老中医来枣收徒55人,被群众誉为“枣庄医院、北京水平”;“针灸全科化”模式入选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单位,“热敏灸+”治疗及中药饮片的规范使用,构建了涵盖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综合服务格局。
该院牵头组建的中医医联体,进一步将优势中医资源向基层延伸,提高了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原卫生部部长高强等领导先后来枣调研中医药工作,《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医界》等报刊多次介绍枣庄做法。
全市5处中医医院全部迁址新建或改扩建,床位开放至2386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成效显著,拥有全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1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全国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国家级中医带头及骨干人才7名,省级优势(特色)、重点专科15个,“国医堂”、中医馆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
探索转型发展:开创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全面两孩政策平稳有序实施。启动新一轮计生优质服务创建活动,滕州市成功创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薛城区“创优”工作受到全省通报表扬。切实维护计生家庭合法权益,2018年开展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113.6万人次,提供生殖健康咨询20.4万人次,查治妇科疾病 4.8万例;免费药具发放65.2万人次,覆盖全市76.2万已婚育龄妇女,知晓率、获得率、群众满意度均在95%以上。
全市妇幼计生服务资源整合全面完成,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强,累计改扩建22万余平米,增强了服务能力。建成市级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2家、区级7家,市级新生儿救治中心1家、区级6家,危急重症孕产妇与新生儿救治、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12月中旬,全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91.9%,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9%,孕产妇死亡率8.35/10万,出生缺陷率100.55/万,顺利实现稳中有降目标。
深化计生服务管理改革,加强全面两孩政策配套衔接,全市主要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配置母婴设施127个,配置率96.9%。坚持不懈严打“两非”综合治理性别比,2018年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109.6,实现了平稳回落目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生特殊家庭关爱帮扶力度逐年加大,累计发放各类奖励扶助金1.29亿元,受益人次10余万;认真落实独生子女中考加分政策,12.6万余考生受益。
打响创卫战:实现煤城到“美城”华丽蜕变
在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中,卫生计生系统全力以赴牵头推进,擦亮了城市名片。全市投入10.52亿元升级改造基础建设,全票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审。在此基础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累计改造整治80个城中村、174个老旧小区,新修城市道路167公里,修复主次干道、人行道256条,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8万多个,新增亮化设施14000处,主次干道路灯明灯率达100%;新建改造各类地下市政管网750公里,新增海绵城市26平方公里,新建地下综合管廊20.5公里、高标准公厕507座、垃圾中转站40个,城市主次干道机械清扫率、洒水率均高于95%;全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新建休闲公园42处,改造公园6处,补植绿化树木近百万株,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实现85.0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改造提升集贸市场16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群众生活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顺利通过国家级暗访和技术评估,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十大名医”“十佳护士”“十佳院长”评选、千医义诊、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推选、白衣天使风采大赛、“医师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增强了卫生计生文化软实力,树立了有情怀、有温度、有担当的行业形象。
新闻推荐
滕州市城乡供水中心优化服务简化流程推进“一次办好” 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效能
本报讯(记者田璐通讯员崔勇)12月24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市城乡供水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简化...
滕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滕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