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面对矿难、火灾、爆炸等突发灾难,有一些人因职责所系,第一时间冒着险情冲上去,与逃离现场的人擦肩而过,这些人被称为“最帅的逆行者”。“逆行者”一号—记淄矿集团矿山

淄博日报 2017-07-13 11:58 大字

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必然有个令人信服的“灵魂人物”。大队长李刚业就是矿山救护大队这支救护铁军的“魂”。

从1987年参加矿山救护工作至今,他已经在矿山救援战线奋战了整整30年。30年,从血气方刚到两鬓染霜,他把一腔热血、一身赤胆、满腹忠诚全部奉献给了挚爱的矿山救护事业。

深深的井巷留下他奋战的足迹,火热的训练场洒下他滚烫的汗滴,救护大队一个又一个丰碑上,镌刻着他的梦想与荣光。从业30年,他屡建奇功,声名赫赫。直接或率队参与省内外230多起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抢救遇险遇难人员414人,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先后15次被国家安监总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安委会、山东省煤监局、山东省国资委等部门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浓烟烈火浑不怕,千锤百炼终成钢。李刚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一号队员

从副中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到大队长,每逢实战,只要李刚业带队,他就既当指挥官,又当“一号队员”,这条“铁律”,几十年雷打不动。

2003年11月14日,某页岩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22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不明。作为副大队长兼总工程师的李刚业带队赶到事故现场,第一个冲进井下进行侦察。这是一个独眼井,积水量达2100多立方米。李刚业判断,如果抢救及时,里面的矿工生还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透水后矿井通风系统被破坏,井下氧气含量仅为13%,二氧化碳含量高达8%。如果不及时抢救,被困矿工很可能因缺氧和受有害气体毒害而窒息身亡。

李刚业果断作出决定,安排救护队员兵分两路,一路恢复通风,一路安泵排水。当水面离开顶板约25厘米,人进去刚刚可以露出头时,李刚业便急不可待地戴着呼吸器率队下了水。他们边走边探查,150米后,陆续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被困矿工。旋即,每两名救护队员用担架抬着一名被困矿工,使劲举过水面,艰难地往回返。当最后一名矿工被安全救出时,急切守候在现场的矿工家属、群众顿时沸腾起来,齐声高呼“恩人万岁”、“共产党万岁”。

“这样的场面让人落泪,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救护队员这一职业的神圣,进一步坚定了为之奋战的信念。”李刚业说。

2007年4月21日,陕西一高瓦斯煤矿发生火灾事故。情况十分危急,从地面的回风井口就能看到30多米的浓浓黑烟。当地救护队知难而退,李刚业率队千里驰援。抢险指挥部四五十个人讨论救灾方案,有人提出封闭火区。指挥部领导问在什么位置封闭?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人敢负这个责任。

李刚业请命下井。井下回风道内烟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每隔几分钟就传来“砰砰”的爆炸声。李刚业细心勘察事故现场后迅速返回,说在火区127米外,采取从地面灌水的方法进行封堵,并快速拿出了用水封堵火灾现场的救灾方案。由于担心封闭火区的过程中再次发生瓦斯爆炸,指挥部下令下井救灾总人数不得超过9人。李刚业对自己的每个队员了如指掌,他迅速挑出6名队员,带领他们再次下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在封闭火区的过程中,他始终是一号队员,站在封闭的最前沿。凭着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他带领队员们在这随时都有瓦斯爆炸可能的井下巷道里,筑起了两道150厘米厚的挡水墙,隔绝了火区。1个月后,火区启封。矿井领导说,是李刚业保住了这个矿。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2011年7月,枣庄市某煤矿火灾事故中,一氧化碳浓度达3000PPM,吸入一口就能致命,温度高达60℃,几分钟就能使人脱水。此时,救灾队伍中,李刚业是“一号”;2012年11月,滕州市某煤矿发生特大冲击地压事故,顶板冒落,底板和两帮发生位移,巷道严重破坏,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此时,救灾队伍中,李刚业还是“一号”;2015年12月,临沂市某石膏矿发生坍塌事故,水淹巷道,顶板垮落,活石遍布。此时,救灾队伍中,李刚业仍是“一号”……

井水汹汹、浓烟滚滚、乱石塌方,一次次第一个出现在凶险的事故现场,记者问李刚业怕不怕?“说不怕是假的,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关键时刻就得冲,而且我是‘一号\’,就得带头冲。我冲上去了,后面的队员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大胆跟我走。”李刚业认为,这一点,毋庸置疑。

百炼成钢

在南征北战的救援史上,救护大队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建队至今,共处理各类事故2397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2298人,其中有1138人经抢救脱险,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亿多元。在所有抢险救灾中,救护大队杜绝了自身伤亡事故,实现了安全救援。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事故现场千差万别,进去了能不能出来,就看队员的身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屡屡在事故救援中摸爬滚打的李刚业认准了这一点,并在队员日常训练中下“狠”功夫。

6月23日,时大时小的雨断断续续,记者到救护大队采访时,直属中队中队长孙汝跃正带领第五小队9名队员冒雨训练。先是3000米长跑,再是爬绳、引体向上、拉检力器、搬运重物、负重蹲起,然后是建密闭、挂风障……雨水交织着汗水,湿透了每个人的衣背……“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把演习往“真”里搞、难度往“高”里提、训练往“死”里治。在体能训练中,李刚业制定了“四个突破”的目标:爬绳《救护规程》中3.5米为合格,他们要突破9米;引体向上连续做8次合格,他们要突破40次;拉检力器100次用150秒合格,他们要突破80秒;长跑每天突破10000米。他们实行以量评分、以分计资的办法,考核成绩与薪酬挂钩,纪录被一次次刷新——爬绳突破10米;引体向上,一次连续做52个;拉检力器100次只需77秒……

除了体能训练,最难的当属实战演习。高温浓烟训练是实战训练的重要内容,环境最逼真、最艰苦。《救护规程》规定每季度举行一次高温浓烟训练,他们坚持每月一次雷打不动,并不断加大现场难度:温度不低于35——40℃,浓烟5米以外看不见灯光,演习时间不低于180分钟。在此环境中佩戴氧气呼吸器模拟抢险现场搬运人员3000米或急行军5000米、锯圆木、爬曲巷、检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或分别进行挂风障、建木板密闭墙、建砖密闭墙、对伤员进行苏生等多项操作。原来模拟高温浓烟是烧木柴,后来改为烧煤,现场温度最高达70℃,有时安全帽都被烤得变了形。

铸魂塑人

2010年,救护大队代表中国参加在澳大利亚举办的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在短短130天的备战时间里,李刚业每天率队进行十几个小时的艰苦训练。当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他们用35天时间,进行了模拟救灾综合演练。在灭火和抢救伤员联合演练中,他们设计了烧伤、中毒、手臂受伤、创伤流血、骨折、休克、无意识、死亡等各种伤情让队员急救和处理。

从事这样一个专门与死神打交道的特殊职业,李刚业对生死有着自己的理解,每次参加抢险救灾,其实就是站在了生死门前。但抢险救灾是高尚的行为,是莫大的善,即使死,也无怨无悔。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人生才有意义。这是李刚业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他的精神追求。正是源于这种追求,从业以来,李刚业多次放弃了调离的机会,始终献身于这项苦、累、脏、险的崇高事业。

“建队60多年,救护大队有自己的魂。这个魂镌刻在丰厚的队史里,也镶嵌在那200多面锦旗上。”每有新队员入队,李刚业总是亲自给他们上第一课,这一课,既讲纪律规矩,也讲光荣传统。纪律规矩说一不二,光荣传统一刻不丢。

许多队员都清楚地记得,他们入队时,李刚业让他们开展“三比三看”:与老队员比工作条件、与井下工人比劳动时间和工作环境、与义务兵比待遇,到贫困家庭看生活、到监狱看人生、到火葬厂看名利,以此增强大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2016年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李刚业在救护大队率先提出了“是党员,不戴党徽看出来”,处处发挥表率作用。他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撰写党课讲稿,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种意识”、“用身边典型讲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进行党课教育。同时,邀请退休老党员作“讲队史、忆传统、提素质、聚合力”报告,通过讲述在唐山抗震救灾期间,党员们冒死救援的感人事迹。教育大家不但要精神过硬、技能过硬,更要政治过硬,真正做到“困难时刻站出来、危险时刻冲上来、关键时刻豁出来”。

榜样的力量激发出强大的能量,“比学赶超”在救护大队蔚然成风。党员郭方明在3000米跑步中成绩提前了20秒,韩志强的引体向上超标准5次,宋本强的爬绳超标准1米。为有效掌控井下大断面密闭墙的建造水平,副中队长田立斌牺牲休息时间,泡在训练现场构思训练方法、研究训练器材和施工工具,最终取得了新突破。经模拟现场试验,用他发明的器具和方法施工,打一个12平方米的密闭墙用时缩短了28分钟。同时,全队的一般技术操作项目技能明显提高,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

“正是以李刚业为首的‘刚班子\’,带出了救护大队这支‘铁队伍\’,在一次次实战中屡创奇迹。”救护大队党委书记翟斐说。

建队64年,救护大队先后被原煤炭部及国家安监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授予“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全国矿山救援先进集体”、“矿山救援特别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这支英雄的团队,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挑战死神的“王牌军”。

新闻推荐

市长质量奖开始申报 申报和评审不收费,单位和个人都可申报

晚报讯(记者张琛)6日,记者从市质监部门获悉,枣庄市第八届市长质量奖开始申报。各类单位和个人自愿提出申请,向所在区(市)质量强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申报材料,并于8月10日前,将有关材料报送至市质量...

滕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滕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