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东市场:另一种接地气的“互联网+”
市井喧嚣里的“商业记忆”诞生于1999年的太东市场,似乎一开业就被喧嚣围绕,一直都不乏熙攘的人群。据商户回忆,自开业之后,太东市场大多数时间都“人缘较好”,尤其在2002年至2006年间,客流量达到顶峰,节假日或者周末能达到2至3万人,时常把整个市场挤得水泄不通。“前几年,在中心街和东边的服装一条街,几乎天天都是门庭若市,当时的人流量让其他商场和超市望而却步。”一位在太东做了10多年生意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尽管这两年受互联网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流量不如以前,但是太东的人流量也是不少商超无法攀比的。
目前济宁饭店片区太东大市场列入了棚户区改造计划中,不过采访中很多商户对此却并不上心。“这个消息传了好多年了,每次都说纳入拆迁规划,建万达之前也有拆迁说法,但是万达盖起来了,太东市场还是继续存在,我们都习惯了。”做服装生意的辛女士说。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太东市场人头攒动,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总以为有了网上购物以后,买衣服可以不来太东了,没想到还是管不住自己的脚步。”前来购物的90后小华告诉记者,这里有不少东西比网上要便宜,在讨价还价中还能找到一种儿时的记忆。“现在的商场、超市都是明码标价,缺少一种生活的味道,有时在太东转转,感觉很舒服,有种接地气的感觉。”市民张先生说,还价成为太东的一大特色,或许就是在这种市井喧嚣中,太东的生意才越做越好,人气才越来越旺。
“情怀经济”PK“懒人经济”“来太东买衣服是一种情怀,这种讨价还价的感觉很好,洋溢着生活的热闹劲。”从莱芜专程赶来购物的张先生说。在不少市民的眼里,太东不仅仅是一个百货批发市场,更多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怀。
其实,不少外地的济宁人都有同样的“情结”,来到家乡总爱去太东逛一逛,重温一下那里的小吃、买几件喜欢的衣服,不知不觉成了必不可少的“行程”。“从高中起就在太东买衣服、吃小吃,离开家乡的日子总会想起那里的味道,不知不觉就成了一种牵挂。每次回家再忙再累都要到这里一趟。”在外地工作的沈洋告诉记者。
而相比之下,也有不少市民,虽离太东“咫尺之远”,却一年半载逛不了两趟。“网上购物更适合我们年轻人,不愿意再为了一样物品到处跑了,习惯了‘手指一点货就上门\’的便捷。”家住刘庄小区的孙深说。“尽管有时太东的东西比网上还便宜,但我们还是挪不动脚步,因为互联网把我们宠坏了,懒得多走几步路。”正在读高中的小胡告诉记者。
这是一种消费习惯的回归,还是一种消费习惯的更新?太东正在上演着两种不同的消费故事。“很显然互联网宠坏了一部分人,也给了另一部分人释放情怀的机会。太东市场作为扎根济宁18年的老市场,恰好给了济宁人这样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演绎了‘情怀经济PK懒人经济’。”一位业内人士说。
触网OR触“人气”“布鞋19元一双、内衣10元一件、裤子9元一件……”走到太东市场,看到最多的就是降价促销信息,很多小百货的价格低得让人无法想象。“这么低的价格能够本吗?”记者问道。“降价走量,不降会流失人气。”一家卖裤子的商铺老板回答。
在太东市场,很多商铺老板把人气看得很重,在他们眼里“人气就是财富、人流量就是钱财”。“太东大市场是全国三线城市最早实行零批鞋帽和服装、日用百货等销售功能分区的大型综合市场。”太东商户联盟商会负责任人说,当时太东大市场顾客范围不仅仅在济宁,包括西至临沂平邑县,东至菏泽巨野、郓城,南至微山,枣庄,滕州,北至泰安宁阳,每到春节前夕,都是结伴来这里购物,高峰时一天客流量就达到3万余人次。
正是习惯了这种“热闹”,商户们害怕冷清,他们总是想法设法增加人气,有时甚至赔钱赚吆喝。不过,采访中记者也看到,在太东也有一些商铺老板开始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货物卖到天南地北,有的还建立了微信群,将爱好服装搭配的朋友拉到了一起。“以前也是习惯通过降价增加人气,后来发现互联网本身就能带来人气,慢慢地就开始通过微信线上线下互动聚集人气,效果越来越好。”太东服装区的商铺老板小焦说。
做鞋帽生意的小李告诉记者,她近两年也逐步将货物转到了网上,通过经营微信社群,实现了线上线下的链接,营业额逐年增加。“互联网链接的不仅仅是商户和消费者,也是有着共同兴趣和情怀的一帮朋友,而太东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连结点\’。”小李说,太东市场扎根济宁已18年,很多家乡人对它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无形之中就连接着济宁人和过去、现在的故事。
这是一种情感的链接、记忆的链接,也是另一种接地气的“互联网+”。
新闻推荐
齐鲁晚报枣庄3月23日讯(通讯员赵士国王立桉)为适应出租汽车改革与发展,推动传统出租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结合出租汽车智能服务系统建设。近日,滕州市通过合作共建形式,...
滕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滕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