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年交新友 读报愉晚情

滕州日报 2012-02-08 21:46 大字
孙敦泰

在《滕州日报》创刊的第十八个年头,在《滕州日报》双面彩改版之际,我抑制不住内心对记者的无限情谊,回想起近年来与《滕州日报》的感情,特别是报社几位编辑、记者对我的感染和熏陶,令我这个年逾花甲之人更是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记者来到农家小院

2007年,内退不久的我有幸就职于华美中学图书馆,期间我收集整理了古今楹联上万副,数十类之多,其中名人篇中有“题赠”类、“庆贺”类、“挽悼”类;名胜篇中有“历史名城”类、“名山名水”类、“革命圣地”类;生活篇中有“故事”类、“格言”类、“趣对”类等。秦泰先生见之,惊喜,荐之于报社记者张莉萍女士,并告诉我下周二张记者来此采访。我这个从未见过大世面的人听说记者要来采访,不禁惶恐起来,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承下来。

这天上午十时许,秦泰先生打来电话说张记者马上就到,这可忙坏了我和老伴,又是打扫院子,又是整理书房,生怕记者嫌弃农家小院又脏又乱的环境。没过多时,张记者就随同秦先生来到我家。张记者年轻美貌,但衣着朴素,彬彬有礼,一点离俗的装束都没有。她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她虚心好学,求知不止。她对我的付出大加赞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为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在她的启发下我慢慢与《滕州日报》走到一起来了。临别时,张记者还给我拍了照留了影,送了祝福。周五该报《人物》专版刊登了她对我的专题报道《楹联伴他度春秋》,从此我便与《滕州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张莉萍记者建立了同志般的友谊。

编辑鼓励我前行

在张记者的引导下,我慢慢地与《滕州日报》这个一向被人认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新闻机构有了接触,于是我提了精神,壮了胆子,写了《我村文物大槐树》一文,投之于《荆泉》副刊,不久此文见报,并得到了该刊编辑渠志冰老师在电话中的热情鼓励:“孙先生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请你多写多投。”于是我一气写下了《石磨》、《孙氏膏药》等几篇家珍类文章,还有传记《小叔孙建刚》、《愿母亲在天有灵》,回忆录《人生开端》、《在深挖洞广积粮的日子里》、《记忆中的相亲》等。每篇稿件都深得渠编辑的指点和修改,他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他让我借助《滕州日报》这个平台笔耕不止,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滕州日报》,并成了该报的忠实读者。

年轻记者更娇娆

说也奇怪,我饭不吃可以,但《滕州日报》不读不行,因此,该报的文章我是有文必读,有图必看,就连启事、通知类我也不放过。去年阳春三月,我有幸参加了报社组织的“春之声”读者大巡游活动,只见魏涛涛、张恩玮等青年记者忙里忙外,跑前顾后,又是拍照又是采访,忙得不亦乐乎。前段时间,在报社组织的参观青啤滕州集团时,我又碰见了他们,年轻记者们英姿飒爽的精神风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更让游客啧啧称赞。在孙雅雯记者的采访中,我欣然道出了心中的话语:“你们这些青年记者是《滕州日报》的希望,《滕州日报》的未来,更是滕州百万人民的忠实使者。”是的,年轻的记者精力旺盛,大有可为,他们继往开来,开拓进取,滕州新闻战线的明天必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记者,这个响亮的称谓,必将永远地铭记在我的心中。

滕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滕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