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九旬老人42年守护烈士纪念堂 ——记感动枣庄“十佳”人物韩存灼

枣庄日报 2018-01-17 11:21 大字

本报记者 张运永 通讯员 张运祥 张帅 枣庄高新区张范街道横山口村94岁的老人韩存灼,41年来,不计个人得失,不顾年老体弱,守护在革命烈士纪念堂。他先后获得枣庄市诚实守信模范、枣庄市模范老人、感动枣庄“十佳”人物、首届感动高新区暨“最美高新区人”等荣誉称号。 1924年出生的韩存灼,19岁时成了枣庄铁道游击队的一员。解放后,老人一直在乡镇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回到村里,当得知要在横山口为烈士建纪念堂时,他便自告奋勇参与建设。他说:“这里面有不少我认识的人,他们牺牲了,我陪陪他们挺好。”自1976年纪念堂建成,老人就一直守护在这里。 横山口革命烈士纪念堂坐落于枣庄高新区张范街道横山口村南、风光优美的杨峪风景区东侧。烈士纪念堂建在一座不高的小山坡上,旁边是一个小水库。苍松翠柏掩映的纪念堂中,75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王建安、曹杰、刘景胜、刘刚、刘道昂等静卧在这里。 韩存灼的日子过得很平淡,每天起床先把纪念堂和院子收拾干净,然后就到村子里去转转,和村里人聊聊天,41年的日子就这么一晃而过。年龄大一点的人还知道韩存灼,但年轻一点的就不知道了,并不清楚这个经常在村子里溜达的老人守护了烈士纪念堂41年。 纪念堂刚建成的时候,旁边的小屋只有一米多高,只能用来睡觉,直到2000年才得到改善。纪念堂的架子上供奉着一排排灵位,除几个人有照片,大部分只有名字和很简单的烈士生平。 “刚开始的时候这里没有院子,没有水,没有电,少有人来。”韩存灼说,“这些倒不要紧,但是每遇雨天就漏雨,纪念堂里满是积水,我就向上打报告。” 按照韩老的报告,张范街道将纪念堂进行了全面翻新。为纪念堂换上了新瓦、新漆,对院子进行了修整,栽植了松树,院外还修了台阶,方便老人上下山。 “现在这样看着也舒服。”韩存灼说:“每个月都会有人来看看,有烈士们的后代,也有街道里的人。每年清明节学校里的孩子们都来这扫墓,祭奠我的这些老战友。” 刚开始守纪念堂的时候,老人一个月有6块钱,对这些,他并不计较。其间,子女们也曾劝他下山去住,他不肯。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只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在这儿守着,为烈士们擦拭供奉牌,陪烈士们“说话”。时间长了,人们也就不问他了,家人也就不劝他下山了。 老人曾说:“原来在一块的战友连命都奉献了,我还有什么不舍得的呢?我要陪他们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就是我死也要和他们在一起。”42年来,他从未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还自愿加入到高新区“五老志愿者”的行列,每年清明时节都要到中小学作报告,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老人唯一的家电是一台小收音机。他平时爱看时事类的报纸,每天都认真地用工笔小楷抄写在临沂牺牲的抗战英雄赵镈的自白书,那些东西在老人的心里已经记了七十多年。“一直钱款不凑手,不是棍打就是皮带抽,我今日死在恁的手,哪怕一刀两断血冒流,刀枪剑戟我敢走,烈火油锅俺敢投,来来来,顺着光处向前走,光荣地牺牲把名留。” 简短的诗句,没有整齐的语言,没有华丽的修饰,却将那峥嵘岁月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革命人的情怀,这就是抗战英雄的不屈斗志,这也是韩存灼的座右铭,支撑他陪伴老战友的信念。

新闻推荐

枣庄去年为解决“大班额”问题投入57.5亿元今年再新建扩建中小学18所

今年枣庄两会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解决大班额、扩建学校……这些教育民生大事不仅在政府工作报告、惠民实事等方面成为政府工作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枣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心...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