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栗广浩夫妻俩靠水吃水以捕鱼为生每次上船都能满载而归

枣庄晚报 2014-11-27 12:04 大字

栗广浩夫妻俩靠水吃水以捕鱼为生,每次上船都能满载而归,他们心里知道,这是大运河的馈赠今年大丰收,家家都晾了不少土特产伊家河水从村头流过,带给了南闸秀美的风光,也给世代的南闸人带来了丰富的渔产渔民至今保留着织网的习惯闲时,老人们喜欢坐在门口聊聊家常村民世世代代在河里洗菜,邻里间总有拉不完的呱

在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和伊家河交汇处,一个小渔村背靠着大运河,“安居”在此半个多世纪。伊家河从村前流过,整个村落三面环水,是现存少有的原汁原味的渔民村。和别处宽阔的河道不一样,这里的运河是古道,显得有几分纤弱。

村民栗思怀说,古运河上原来有八座船闸,1958年修整运河时,因河床加宽,村子从运河北岸迁往南岸,就在此另立了新村,村民以栗姓居多,到现在栗氏已传了十世。因村子在侯迁闸之南故名“南闸”,迁于闸之北的就叫做“北闸”。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东西长约2.5公里的村落,依然夹在两河之间,与流淌了上千年的水路依依相连。侯迁闸的旧址就在运河边,如今早已变成了田地。栗思怀说,旧时,商船每每经过侯迁闸,都会往两岸扔铜钱,祈祷河神保佑平安。满载货物的大木船上挂着船帆,后边拖着一只小舢板,纤夫们拉着长纤,蹒跚地在岸上挪着步,一边走,一边喊着号子。那号子是随口编成的,但高亢有力,十分动听。栗思怀小时候在河边玩耍时,还经常能挖出些铜钱。

运河兴旺,商业繁盛,这是一代又一代南闸人的记忆。50年前,祁保珍以运河摆渡为生。那时,河上没有桥,只有“南闸千年古渡口,加河三河堰一扁舟”。南闸人上学、结婚,或是去城里赶集,都要坐船渡河。“俺家那时住在南闸村,全靠捕鱼讨生活。”56岁的栗广浩说,他和妻子杨秀花家世世代代都是渔民,他13岁时就跟着爷爷栗冠道拉网捕鱼,补贴家用。说起捕鱼的方法,栗广浩滔滔不绝,南闸村渔民的捕鱼方法很多,拉网、风网、抄虾、下箔、刺网等他都会。夫妻俩上船捕鱼,基本都会满载而归,他们心里充满了感恩——这就是大运河的馈赠。说着,他望向了河面,额角上的皱纹显现了出来,那些风吹日晒留下的印记,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约摸四五岁。

你看,河两岸树木丛生,河堤铺满植被,河面上漂着浮萍,沿着“运河南堤”往前走,不时还能看到渔网。栗广浩说,现在,渔民有的开始种地,有的将渔船存放、渔网高挂,一批又一批的渔民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但依然有不少人靠水吃水,他们夫妻二人就是这样。栗广浩一家临河而居,晴天的时候,阳光能照满整个小院,土坯房掩映在翠竹之中,显得格外清新利落。夫妻俩在河滩上养养鹅、赶赶鸭,一起划船捕鱼,一起赶集卖鱼,一起收摊回家,再一起来到河边生火做饭,生活得清清淡淡。

当地人很喜欢吃鱼。糖醋鲤鱼,就是运河沿岸的名菜。据说这道菜是为适应来台儿庄的山西客商口味产生的,后几经改进,就成了大菜,现在大小餐馆里几乎都有这道菜。

南闸村吸引人的不仅是渔民们原汁原味的生活,还有一座座上百年的土坯房。古老的渔家宅院透着历史的陈香,斑驳的墙面沉寂下岁月的痕迹,房檐上方的芦苇边堆满了厚厚的青苔。悠悠运河畔,幽幽树林边,安立着一座座漂亮的老土房,院中的枣树和石榴树分立门旁,大门和木窗棂透着久远的气息。半个世纪的时光侵蚀了老房子的墙根,大门前那对石狮子的目光却依然炯炯有神。栗思怀自豪地说,2007年6月,导演张惠中拍电视剧《石榴花开》时来南闸村取过景;2009年11月,时任枣庄市长的陈伟,亲自到南闸村视察,指导旅游渔村发展规划,还作出了保护老民居的指示。

闲时,老人们最喜坐在门口的石墩上聊家常,看到有外人来,会起身热情地招呼大家喝水、歇脚,一旁的黄狗跑前跑后的,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文/图)

新闻推荐

小姑娘羞涩地说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读过这么好看的书和在

小姑娘羞涩地说:“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读过这么好看的书!”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是留守儿童们最开心的事孩子们最爱围在电子钢琴旁,听老师弹好听的音乐崭新的乒乓球台,大家都想来试试身手,也...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